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崇文總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喬衍琯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崇文總目〕66卷,宋王堯臣(1003-1058)、歐陽修(1007-1072)等撰。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天聖5年(1057)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安,改文忠。有文集不傳,〔宋史.卷 292〕有傳。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嘉祐間參知政事,後與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師致仕。著述甚富,編為〔歐陽文忠公全集〕。曾參與修〔新唐書〕志、傳部分。有家藏〔歐陽參政書目〕1卷。
  宋太宗時建崇文院、分昭文、集賢、史館等六庫,有正副本書籍約80,000卷。真宗時受榮王宮中火災波及,移焚餘書到崇文外院,經補寫徵集,仁宗時新作崇文院,分藏群書。慶曆元年(1041)編成〔崇文總目〕,有書30,669卷。
  是書目分類依四部,書前有總序,每類有小序,每書均有敘釋。雖其論述學術源流,考訂各書著者、內容,或流於空泛,鄭樵因而有書有應釋有不應釋之批評。然而〔別錄〕、〔古今書錄〕等解題書目,既已亡佚,則除佛家書目外,是書目便是今有傳本最早之解題書目,南宋晃公武、陳振孫等,既取法其體裁,又徵引其內容。後代書籍散佚日甚,考北宋中葉以前書籍,更有賴於此目。
  紹興12年(1142)用向子堅言,以〔唐藝文志〕、〔崇文總目〕所闕之書,注闕字於其下,付諸州軍照應蒐訪,於是當時便有一卷本之簡目,與66卷本原目並行。宋元之際,原本亡佚。
  清代修〔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中輯出,並參考〔歐陽公集〕、〔文獻通考〕等書,蒐輯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分為12卷。嘉慶初年,距〔四庫全書〕修成僅10多年,錢東垣等撰〔崇文總目輯釋〕,所得比四庫文多出數倍。足見〔四庫全書〕並未能十得三四。不過錢氏等雖曾參考四庫本,然對其中考訂文字,並未能充分利用。而輯釋本其他疏失尚多,近人陳漢章有補正4卷。
  〔崇文總目〕一卷本僅有鈔本流傳,但兩種輯本均據以排比。然同一類中,順序每有出入,史部以後更甚。四庫本今有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然無單行本。錢氏輯釋本錢鑑於嘉慶4年(1799)初刊入〔汗筠齋叢書〕。咸豐3年(1853)〔粵雅堂叢書〕復收入,校刊精審,屢經重印,最為通行。陳漢章補正收入〔綴學堂叢稿〕初集,民國25年(1936)印行,則罕見傳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崇文總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