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uán dé |
解釋:
1.高深、幽潛的德性。《書經.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 2.天地玄妙之理。《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託玄德,長無衰。」《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風協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3.佛教上指玄妙的功德。 4.三國蜀劉備的字。參見「劉備」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玄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玄德意指幽深的德性,是老子用來形容自然之道所具備的性質。根據老子學說,「道」是天地萬物的化生原理,「德」則是天地萬物得自於「道」的性質。如〔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所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是宇宙的化生原理,德是萬物得自於道的本質本性,配合具體的物質條件與適當的時空環境,萬物使可生長發展。所以宇宙萬物沒有不奉行自然之道,重視自然本性的。「道」與「德」雖然化生萬物,卻常因自然,毫不居功,老子稱頌這深厚的德性是「玄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王弼本作「養」,高亨改作「蓋」)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自然之道化生萬物,使之生長蓄息,長大成熟(「亭之毒之」河上公本作「成之熟之」),覆育承載,無所不至。卻不因此自私,據萬物以為己有;也不因此邀功,自恃對萬物有恩;更不因此專橫,以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如此自然的德性真是崇高深玄,無以名之。 同時老子也以「玄德」一辭形容理想為政者的德行。根據「絕聖棄智」、「少私寡欲」的原理,老子在政治上採取「愚民政策」,並且認為能把握這個政策約為政者可說是有「玄德」的了。如〔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如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還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老子認為智慧增益,文明進步,不但無助於人們品德提升,反而使人趨向爭奪,自私自利(參見「無知無欲」、「絕聖棄智」)。上古善於守道為政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在治理人民的時候,不求開發人民的智慧,只以最樸質的自然之道感化人民,使人民歸於誠樸。這裡「愚之」的「愚」,並不是愚昧的意思,「愚」與「智」相對,後者指人為智巧,欺騙詨詐,前者則指自然純樸,誠實不欺。因此老子的「愚民政策」,並不是獨裁集權統治為確保政權運用的箝制思想,欺矇人民的手段,而是以自然之道感化百姓的施政,所謂「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在上位者施政,如果清靜無為,無所炫耀,則百姓淳樸敦厚;在上位的施政如果煩苛撓擾,則百姓自會離道散樸,多懷競心。因此「愚民」的目的在使人類社會能安定於自然樸質的狀態,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需知社會之所以動盪不安,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都是因為民智開敢,變詐日出的緣故。所以以智巧狡詐治理國家,是國家社會的禍害;不以這種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社會的幸福。能明白這兩種道理的人,可做為當政者的楷模典範。能明白為政之道,效法典範楷模的人,可說是有深厚崇高美德的人。崇高的美德既深且遠,與萬物一起回歸自然,共同依循自然常理。 總結以上所說,玄德或是指自然崇高偉大的德行,或是指修道者(為政者)效法自然精神的美德,前者的特質在不有不恃,後者則在無為去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玄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