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犯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ㄟˊㄈㄚˇㄧㄡˇㄗㄨㄟ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ㄒㄧㄢˊㄈㄢˋ」、「ㄈㄢˋㄖㄣˊ」、「ㄗㄨㄟˋㄈㄢˋ」。
  2. ㄑㄧㄣㄖㄠˇㄑㄧㄣㄏㄞˋㄖㄨˊ:「ㄇㄠˋㄈㄢˋ」、「ㄑㄧㄣㄈㄢˋ」。
  3. ㄨㄟˊㄅㄟˋㄉㄧˇㄔㄨˋㄖㄨˊ:「ㄈㄢˋㄗㄨㄟˋ」、「ㄈㄢˋㄈㄚˇ」、「ㄈㄢˋㄍㄨㄟ」、「ㄈㄢˋㄕㄤˋ」、「ㄓㄨㄥˋㄋㄨˋㄋㄢˊㄈㄢˋ」。
  4. ㄈㄚㄗㄨㄛˋㄖㄨˊ:「ㄨㄟˋㄅㄧㄥˋㄧㄡˋㄈㄢˋ˙ㄌㄜ」、「ㄌㄠˇㄇㄠˊㄅㄧㄥˋㄧㄡˋㄈㄢˋ˙ㄌㄜ!」
  5. ㄓˊ˙ㄉㄜㄖㄨˊ:「ㄈㄢˋㄅㄨˊㄕㄤˋ」、「ㄈㄢˋㄅㄨˋㄓㄠˊ」。
  6. ㄈㄢˋㄋㄢˋㄅㄨˊㄆㄚˋㄨㄟˊㄒㄧㄢˇㄦˊㄩㄥˇㄨㄤˇㄓˊㄑㄧㄢˊㄖㄨˊ:「ㄓㄢˋㄕˋ˙ㄇㄣㄨㄟˊ˙ㄌㄜㄅㄠˇㄨㄟˋㄍㄨㄛˊㄐㄧㄚㄉㄡㄐㄩˋㄅㄟˋㄧㄡˇㄇㄠˋㄒㄧㄢˇㄈㄢˋㄋㄢˋ˙ㄉㄜㄐㄧㄥㄕ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àn
解釋:
  1. 侵害、干擾、沖撞。
    【例】侵犯、冒犯
  2. 牴觸、違背。
    【例】犯法、犯規
  3. 發作。
    【例】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4. 做錯事的人。
    【例】主犯、罪犯、嫌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àn
解釋:
[動]
1.侵害、干擾、沖撞。如:「侵犯」、「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2.抵觸、違背。如:「犯法」、「犯規」、「違法犯紀」。《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正,則杜之。」
3.發生。如:「他愛說謊的老毛病又犯了。」《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
4.冒著。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多。」
5.落進、落到。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名]
有罪的人。如:「主犯」、「從犯」、「罪犯」、「嫌犯」。
[副]
值得。如:「犯不著」。《紅樓夢》第七五回:「四丫頭也不犯囉唕你,卻是誰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ā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侵害、干擾、沖撞。
  2. [[動] ] 牴觸、違背。
  3. [[名] ] 犯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侵害、進犯。如:「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說文解字.犬部》:「犯,侵也。」《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晉書.卷一二.天文志中》:「七年六月庚子,月犯歲星,在畢。」《平妖傳》第四○回:「一路行軍都有紀律,與民秋毫無犯。」

2. 牴觸、違逆。如:「犯法」、「犯規」。《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漢書.卷五十.張馮汲鄭傳.張釋之》:「此人犯蹕,當罰金。」《宋史.卷三○八.列傳.上官正》:「正婞直而失於謙和,每謗書至,朕雖力與明辯,然眾怒難犯,恐其不能自全。」

3. 冒著。《戰國策.燕策一》:「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

4. 僭越、逾越本分。《廣韻.上聲.范韻》:「犯,僭也。」《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漢.鄭玄.注:「犯,猶僭也。」

5. 克服、制勝。《廣韻.上聲.范韻》:「犯,勝也。」《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

6. 違反法律。如:「累犯」、「犯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若問著此一節呵如何告訴休,你便索與他個知情的犯由。」

7. 有罪之人。《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亦將桓範等皆下獄,然後押爽兄弟三人並一干人犯,皆斬於市曹。」《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那裡來文,說是要提要犯余持。」

8. 發生、引發。如:「犯錯」、「犯脾氣」。《野叟曝言》第六回:「不干小的們事,他自己犯拙了,也不是小的們敢多事。」《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官話指南.卷三.使令通話》:「牆上的紙,因為犯潮,都搭拉下來了。」《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我說他們這些人是犯賤的,一定要弄得人家上門,不知是何打算。」

9. 耗費。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折:「他是個不睹事的喬男女,你便橫枝兒待犯些口舌,那廝敢平地下鍬撅。」《醒世姻緣傳》第二○回:「他老人家從來說話不犯尋思,來替大叔弔孝,原是取好,不管不顧說這麼幾句叫奶奶心裡不自在。」

10. 落進、落入。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11. 勞煩。如:「犯不著」。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我著他今日不犯,明日送來。」《紅樓夢》第三一回:「要是心裡惱我,你只和我說,不犯著當著二爺吵。」

12. 「犯調」:詞曲於歌唱時,假借別調作腔。可分為二種:

⑴ 犯別調之音律,如姜夔之〈淒涼犯〉以仙呂調犯商調。

⑵ 犯別調之句子,如劉過之〈四犯翦梅花〉。

注音: ㄈ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