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千字文編排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大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千字文編排法為中國文書的一種編排法。〔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梁朝的周興嗣編的。這部書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後連貫,押有韻腳。內容包括自然、歷史、人事、修身、社會、倫理、教育、飲食、居住、農藝、園林、祭祀及至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全書所選的一千個字,都是古代常用的。多數句子都採用普通的文言語法結構,適應了兒童識字造句的需要。因此,從南北朝到清末的1,400多年中,成為影響最大、流傳不衰的童蒙讀物,凡識字者人人自啟蒙開始便背得滾瓜爛熟。
  由於〔千字文〕的這一特點,從很早開始它便被應用於圖書、檔案等的編排法上。在敦煌遺書中就發現有一批用〔千字文〕編號的帳簿及記有千字文帙號的佛經目錄,其時代當在唐五代之間。此後,千字文編排法在社會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古代官府及私人的檔案、佛教的〔大藏經〕、科舉考試的試卷、商人帳冊、以至一部分圖書的函冊、甚至商店鋪面的門板等等,都常以〔千字文〕為序(多截取〔千字文〕前面的一些字,很少全用的)。古代的家譜印出後也常以〔千字文〕編號,然後按號分送給各房並留下紀錄,以防遺失或被販賣。在這裡面,以佛教的大藏經千字文帙號為最完善,其影響也最大。
  大藏經千字文帙號約產生於晚唐,到五代時已在全國流行。其方法如下:將全藏經典依其結構體系依次排列好,然後以卷為單位,按篇幅多少合帙,一般每帙約100頁到200頁左右,大體是10卷經。遇到一些篇幅較短的經,每帙也可能達20多卷。然後用竹製、布製或錦製的帙皮把它們包裹起來。合帙以後,按帙的先後順序與〔千字文〕逐一配置,每帙給一個千字文號,然後把這個千字文帙號寫在帙皮上。佛經由卷軸式演變為經摺式後,帙皮由函式書套代替,帙號即寫在書函上。採用〔千字文〕作帙號後,有序的千字文帙號便將數千卷佛典組織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祇要對佛典的結構體系稍有了解,便可以憑籍帙號大體判斷出該帙在藏經中的位置。如果再配有一本標著千字文的隨架目錄,則檢索、查閱佛典,整理書架上的佛藏就非常方便了。此外,千字文帙號的另一個重大作用,就是通過帙號把一帙、一帙的經典相對固定下來,每帙各收哪些經典相對固定下來,晚唐、五代我國漢文〔大藏經〕在全國範圍內最終統一,並在其後千年中流傳不替,千字文帙號的維繫固定作用是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千字文帙號非常完善,有人認為其他俗人的千字文編排法都是由此而產生的。但另一方面,僧人受俗人影響而發明千字文帙號的可能性也很大。這個問題目前尚待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千字文編排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