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倫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rén lú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lún
解釋:
  1. 人類的倫理。
    【例】孝順父母、友愛手足,是實踐人倫的根本。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人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lún
解釋:
1.人類的倫常。《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三國演義》第二○回:「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
2.人類。《荀子.富國》:「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北齊書.卷三.文襄帝紀》:「禽獸惡死,人倫好生,僕實不辜,桓、莊何罪。」
3.人才。《北史.卷四一.楊播傳》:「典選二十餘年,獎擢人倫,以為己任。」《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銓品人倫,各盡其用。」
4.評選人才。《北史.卷二一.崔宏傳》:「浩有鑒識,以人倫為己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倫」在中國倫理學中有「五典」、「五昌」、「五常」等不同的名稱,指人的五種關係中,相對的雙方各因關係而有一特定的身分,身分分十種,即是「十義」(參見〔大分〕中的十義);關係有五種,也稱「五倫」或「人倫」。一個人在相對的另一個人面前,依和這個人的關係而定自己的身分,也就有對待這個人的「常規」,所以又有「倫常」之稱。常規出現於典籍之中,但在〔荀子〕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解釋,荀子稱之為「人倫」。
  荀子在〔君道篇〕中以問答的方式說:為人君者要以禮來分別對待臣下,公平普遍,而不可有偏心;為人臣者要以禮待君,忠心順從,而不可懈怠。為人父者要寬厚仁慈而有禮;為人子者要尊敬親愛而恭順。為人兄者要慈愛友好;為人弟者要尊敬謙遜而不疏慢。為人夫者要照顧而有分寸,體貼而有限度;為人妻者如果夫有禮則柔順聽從並侍奉;夫無禮則小心謹慎,並自行反省。這裡列舉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四種關係,每種關係各有相對的兩種身分和應有的表現方式。荀子的這段話也見於〔韓詩外傳〕卷四中,這段話中省略了長幼和其他典籍中所說的朋友,長幼可以從兄弟方面推衍;朋友可以從兄弟方面延伸,禮節辭讓可能是省略的一個原因。
  中國的先哲重視人倫,荀子亦然,在〔荀子富國篇〕中可以看到一個原因。荀子主張人在天性稟賦中有一個優點,即是人能「群」;(參見「大分」)然而人也各有不同之處,說是「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天下害生縱欲,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是說人群相同的是都有欲,滿足欲望的方式卻人各不同,而且物質有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欲望,因而必然生出爭端,破壞了群體的團結,解決之道,就要有「分」,有分別才不致大家群起而爭;反過來說,就是要有分別才能有群(明分使群)。最好的辦法是用「禮」,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這個觀點,固然和「平等」的觀念有別,不過這的確是到現在還存在著的問題,也還沒有妥善的解決之道。荀子所持的理由見於〔榮辱篇〕中所說:「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餘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如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事實上除了物質的分配以外,人和人各依身分,依禮待人,應該是可以參考的一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în-lûn/lîn-lû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人類的倫常,人類相處的各種關係。
同義詞: 倫理、倫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人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人倫倫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