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ㄡˇㄓㄤˇㄏㄨㄛˋㄅㄧㄢˇㄆㄧㄥˊㄑㄧˋㄐㄩˋㄐㄧˊㄉㄚˇㄖㄨˊ:「ㄆㄞㄕㄡˇ」、「ㄆㄞㄑㄧㄡˊ」、「ㄆㄞㄢˋㄐㄧㄠˋㄐㄩㄝˊ」。
  2. ㄆㄞㄉㄚˇ˙ㄉㄜㄑㄧˋㄐㄩˋㄖㄨˊ:「ㄑㄧㄡˊㄆㄞ」、「ㄘㄤㄧㄥˊㄆㄞ」。
  3. ㄓㄠˋㄒㄧㄤˋㄕㄜˋㄧㄥˇㄖㄨˊ:「ㄆㄞㄓㄠˋ」、「ㄆㄞㄕㄜˋ」、「ㄆㄞㄆㄧㄢˋ」。
  4. ㄆㄞㄇㄚˇㄆㄧˋㄈㄥˋㄔㄥˊㄊㄠˇㄖㄣˊㄏㄨㄢㄒㄧˇㄖㄨˊ:「ㄊㄚㄗㄨㄟˋㄏㄨㄟˋㄗㄞˋㄌㄠˇㄇㄧㄢˋㄑㄧㄢˊㄆㄞㄇㄚˇㄆㄧˋ˙ㄌㄜ。」
  5. ㄩㄝˋㄑㄩˇ˙ㄉㄜㄐㄧㄝˊㄗㄡˋㄖㄨˊ:「ㄐㄧㄝˊㄆㄞ」、「ㄇㄢˋㄅㄢˋㄆㄞ」。
  6.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ㄧㄣㄩㄝˋㄐㄧㄝˊㄗㄡ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ㄓㄜˋㄕㄡˇㄦˊㄍㄜㄇㄟˇㄒㄧㄠˇㄐㄧㄝˊㄧㄡˇㄙˋㄆ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āi
解釋:
  1. 用手掌或平面的器具輕打。
    【例】拍手、拍皮球、拍蒼蠅 ◎
  2. 擊打東西的器具。
    【例】球拍、蒼蠅拍
  3. 發、發送。
    【例】拍電報
  4. 利用攝影器將人或物的形象記錄在軟片上。
    【例】拍照、拍電影
  5. 樂曲的節奏。
    【例】節拍
  6. 量詞。計算音樂節奏的單位。
    【例】這首兒歌每小節有四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āi
解釋:
[動]
1.用手掌輕打。如:「拍手」、「拍掉灰塵」。《韓非子.功名》:「一手獨拍,雖疾無聲。」《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
2.照相。如:「他們商量如何拍一張好的相片,來參加攝影比賽。」
3.發、發送。如:「拍電報」。
4.巴結、奉承。如:「拍馬屁」。
[名]
1.擊打東西的器具。如:「球拍」、「蒼蠅拍」。
2.樂曲的節奏。如:「節拍」。
3.量詞。計算音樂節奏的單位。如:「半拍」、「這首兒歌每小節有四拍。」《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王維傳》:「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讀音。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擬]
形容拍擊的聲音。《紅樓夢》第二一回:「正猶豫間,湘雲果在身後看見,一手摝著辮子,便伸手來『拍』的一下,從手中將胭脂打落。」也作「㕷」、「啪」。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肩胛。通「膊」。《周禮.天官.醢人》:「豚拍魚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at
作者: 楊慧珠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兩個頻率相近的波列互相干擾時,合成的振幅會產生周期變化的波,此種現象在音波中稱為拍或拍音。常見的例子如同時按到鋼琴上的相鄰二鍵,會聽到另一低音伴隨而生。
  如考慮兩個波 y1=Acos2πf1t
         y2=Acos2πf2t
  其中A為振幅,f1及f2為兩個相近的頻率,應用疊加原理可得
  

  相當於一個以平均頻率F=(f1+f2)/2振動的波,但其振幅隨時間而改變,在cos2π(f1-f2/2)t= ±1時為最大時,此稱為拍的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beat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計算機完成一個基本動作,例如傳送一個字,所需的時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手打、打架。
  2. [[動] ] 擊打、拍打。
  3. [[動] ] 製造物品。
  4. [[動] ] 打拳。
  5. [[動] ] 敲擊按鍵。
  6. [[動] ] 去除、除掉。
  7. [[動] ] 交尾。
  8. [[動] ] 驚醒。
  9. [[動] ] 玩牌。
  10. [[動] ] 射殺。
  11. [[動] ] 結花蕾。
  12. [[動] ] 買。
  13. [[動] ] 拍攝。
  14. [[動] ] 訂定(契約)。
音讀: ph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音樂的節拍。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南管下四管:
亦稱「檀板」,乃檀木製品,由五片所串成。在樂隊中是執樂節的樂器,執拍者須數「撩」按「拍」(「撩拍」是南管計算節奏的方式),在每個拍位拍擊發聲;若是樂曲演唱時,則由唱曲者執拍端坐。樂曲開始,執拍者須站立,俟拍擊第一拍後始坐下。而樂曲結束時,執拍者亦須起立,此時若有下一位唱曲者,則須前來接拍,音樂隨即演出下一曲。傳遞拍板時應莊重優雅,行禮如儀,此乃南管傳統倫理,充分表現了中國禮樂之風。
雅樂聖樂擊樂:
由兩片竹片組成,上端用繩子串連,演奏時,用手握住一片,並甩動另一片使他們互相撞擊出聲。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