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草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ㄠˇㄅㄣˇㄓˊㄨˋ˙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ㄌㄩˋㄘㄠˇ」、「ㄘㄠˇㄇㄨˋ」。
  2. ㄙㄨㄟˊ便ㄅㄧㄢˋㄅㄨˊㄖㄣˋㄓㄣㄖㄨˊ:「ㄘㄠˇㄕㄨㄞˋ」、「ㄌㄧㄠˊㄘㄠˇ」、「ㄘㄠˇㄘㄠˇㄌㄧㄠˇㄕˋ」。
  3. ㄘㄠˇㄕㄨㄘㄠˇㄊㄧˇㄖㄨˊ:「ㄎㄨㄤˊㄘㄠˇ」、「ㄒㄧㄥˊㄘㄠˇ」。
  4. ㄔㄨㄅㄨˋ˙ㄉㄜㄖㄨˊ:「ㄘㄠˇㄔㄨㄤˋ」、「ㄘㄠˇㄩㄝ」、「ㄘㄠˇㄢˋ」。
  5. ㄉㄧˇ稿ㄍㄠˇㄨㄣˊ稿ㄍㄠˇㄖㄨˊ:「ㄑㄧˇㄘㄠˇ」、「ㄘㄠˇㄊㄨˊ」。
  6. ㄊㄧㄢˊㄧㄝˇㄏㄨㄤㄧㄝˇㄖㄨˊ:「ㄘㄠˇㄗㄜˊ」、「ㄘㄠˇㄇㄤˇ」。
  7. ㄩㄥˋㄘㄠˇㄗㄨㄛˋㄔㄥˊ˙ㄉㄜㄖㄨˊ:「ㄘㄠˇㄒㄧˊ」、「ㄘㄠˇㄒ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ǎo
解釋:
  1. 草本植物的總稱。
    【例】草木、花草、碧草如茵
  2. 田野、荒野。
    【例】草澤、草莽
  3. 底稿、文稿。
    【例】起草、擬草、草稿
  4. 馬虎、粗率、不細膩。
    【例】潦草、草率
  5. 初步的、尚未決定的。
    【例】草案、草圖、草約
  6. 用草做成的。
    【例】草蓆、草繩、草房
  7. 一種書法字體。
    【例】草書、狂草、草體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ǎo
解釋:
[名]
1.草本植物的總稱。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是歲大旱,野無草。」
2.田野、荒野。如:「草澤」。《商君書.墾令》:「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
3.一種書法字體。如:「狂草」、「行草」。
4.底稿、文稿。如:「起草」、「擬草」。
5.姓。如漢代有草中。
[形]
1.馬虎、粗率、不細膩。如:「潦草」。
2.初步的、尚未決定的。如:「草案」、「草圖」、「草約」。
3.用草編成的。如:「草蓆」、「草繩」、「草履」。
4.用草搭蓋的。如:「草棚」、「草房」、「草菴」。
[動]
1.起稿、擬訂。《漢書.卷三○.藝文志》:「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晉書.卷八三.江逌傳》:「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2.草寫。清.鄭板橋〈清季野聞〉:「板橋卻之不得,亦草『難得糊塗』,付之。」
[副]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齣:「草辦妝奩,粗陳筵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á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泛稱所有的草本植物。
  2. 名詞後綴。表示「狀況、程度」的意思。
音讀: tshó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馬虎、粗率、不細膩。
  2. [[形] ] 初步、尚未決定的。
  3. [[名] ] 書法的一種。
  4. [[名] ] 蓪草及其製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ㄠˋ

植物名。可以染帛為黑色。《說文解字.艸部》:「草,草斗,櫟實也」

㈡ㄘㄠˇ

1.草本植物總稱。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說文解字.艸部.艸字》:「艸,百芔也。」清.段玉裁.注:「俗以草為艸。」《管子.國蓄》:「且君引錣量用,耕田發草。」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是歲大旱,野無草。」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五齣:「虧殺你撥草尋蛇,虧殺你守株待兔。」

2.牲畜的飼料。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一折:「如今且收兵回營,操軍練士,積草屯糧,整溯人馬,慢慢的再與孫堅交戰。」《水滸傳》第一○回:「此間東門外十五里,有座大軍草場,每月但是納草納料的,有些常例錢取覓。」明.羅貫中《風雲會》第二折:「疾忙教各部下關糧米,對名兒支料草。」

3.用草編成、搭蓋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取了一條草荐,竟在坑板上鋪了。」《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那人家住著一間草房,裡面點著一盞燈。」

4.田野、荒野。如:「草澤」。《商君書.墾令》:「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宋史.卷三二七.列傳.王安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5.輕賤的、粗糙的。《孟子.離婁上》:「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貧僧草腹菜腸,願聞願聞!」

6.底稿、文稿。《字彙.艸部》:「草,文稿曰草。」《南史.卷二○.列傳.謝弘微》:「每獻替及陳事,必手書,焚草,人莫之知。」《宋史.卷三三七.列傳.范鎮》:「初,蘇軾約俱上章論列,諫草以具,見祖禹疏,遂附名同奏。」

7.初步的、尚未決定的、原始的。《字彙.艸部》:「草,草創。」《易經.屯卦》:「《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南史.卷六八.列傳.蔡景歷》:「部分既畢,召令草檄,景歷援筆立成,辭義感激,事皆稱旨。」

8.起稿、擬訂。《漢書.卷三○.藝文志》:「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晉書.卷八三.列傳.江逌》:「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9.一種書法字體。《字彙.艸部》:「草,草書,漢興,不知作者姓名;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草。」

10.草寫。清.鄭板橋〈清季野聞〉:「板橋卻之不得,亦草『難得糊塗』,付之。」

11.馬虎、粗率、不細膩。《字彙.艸部》:「草,苟簡曰草。」《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紅樓夢》第七八回:「雖如此,也不可太草率了,也須得衣冠正齊,奠儀周備,方為誠敬。」

12.草率。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齣:「草辦妝奩,粗陳筵席。」

13.姓。《正字通.艸部》:「草,姓;漢草中。」

@B03776

注音: ㈠ㄗㄠˋ ㈡ㄘ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草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