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ares the Great's Educational Reforms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是指西元八、九世紀時法蘭克(Frank)王國君主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或稱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在王國境內所施行的教育革新工作。查理大帝雄才大略,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有感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衰微,遂推展了許多振興文教的措施,對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復興頗有貢獻。歷史稱查理大帝在位期間(768~814)為「加羅林復興」(Caroligian Renaissance)。
  西元八○○年時,查理大帝受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此使得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法蘭克人正式接管了羅馬帝國,日耳曼人甚至成為傳遞羅馬制度文化的重要媒介。由於自六○○年以來,歐洲歷經了多年的戰亂,學術文教活動幾乎消滅殆盡;原先的寺院學校(monastery school)與主教座堂學校(cathedral school)大多被毀,寺院也成為皇家寵幸人士的住宿處。當時即使身為寺院院長或主教者,學問都不高,而由奴隸充任的基層神職人員也毫無知識,書籍的抄寫也大都停止,整個歐洲的學術活動陷於中止狀態。
  查理大帝本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常自認為負有使邦國再生的使命。當他掌握大權後,他決心改變前述的狀態;禮遇外來學者,提振文教工作,力圖讓人民重新認識羅馬及基督教文化。加上查理大帝受封為皇帝之後,保衛教會成為他的職責,他除了訓練足以擔任帝國各級政府官吏的人才以鞏固政權外,也培養教會神職人員,以加強對於人民的思想控制。此外,在七、八世紀時,英格蘭教育的復興,也成為查理大帝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鏡。查理大帝推行的教育改革,其重要具體措施如下:
  1.延聘著名學者,重組宮廷學校(palace school)︰西元七八二年時,查理大帝禮聘英倫名學者阿爾坤(Alcuin, 735~804)主持宮廷學校。宮廷學校的學生多半為皇室的王子、公主及其他皇親國戚和侍從、朝臣等,甚至包括國王及王后在內。由於成員性質各異且特殊,故在教學時常有許多困難。阿爾坤首先著手於宮廷學校的改組,將其最重視的學問作初步講授,他為年輕學生所準備的講義,大部分是教義問答(catechism)式的,問題及答案都由他事先準備好,而由學生學習;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學生進行教學時,無論問答皆為口述方式。在教材內容方面,除了以讀、寫及神學為主外,也開設七藝(seven liberal arts)的課程,不過都屬於初步性質。大體上,阿爾坤所預備的回答式教材,富含宗教道德意味,是童年教育的好教材。
  2.重視文教工作,呼籲貴族教士努力向學:如前所述,當查理大帝即位之時,境內貴族教士的知識程度相當低落,查理大帝則於西元七八七年下詔,以溫和方式責難僧侶們不學無術,認為在僧侶書信中所表達的雖然思想正確,但是由於忽視學術研究,所以使得正確的信仰無法適當地表現出來,查理大帝因此要求神職人員,如果欲得他的厚愛,須勿殆於學問之研究。
  3.大量興辦學校,積極推廣教育:除了呼籲貴族教士向學外,自阿爾坤到後,經過其手筆而由查理大帝簽名宣示的振興文教敕令,更接連地公布。西元七八七年,查理大帝自義大利請來許多能教算術、歌唱及文法的僧侶,並且分派他們至主要寺院中任教。過兩年,再頒布勸告書,要求各寺院院長、各教區主教能設立學校,使兒童獲得學習機會,讓每位教士都能閱讀書寫,正確探索〔聖經〕奧祕。西元八○二年,查理大帝進一步下令,要求俗人與教士一樣必須徹底習得使徒信條及主禱文,並且勸導家長都應遣受子弟入學,非待學問精通,不得任意離校。透過查理大帝的提倡,當時的帝國境內寺院學校及主教座堂學校,至少都有完備的初等教育課程,有時甚至也有高等教育課程在內。雖然查理大帝的敕令主要仍是針對宮廷的自由民及官員,基層的勞動階級子民可能並不在內,但查理大帝掃除文盲的用心仍不容忽視。
  4.校訂各種神學書籍,編纂優良教科書:查理大帝一方面邀請學者校訂〔聖經〕中歪曲矛盾之處,一方面也將教會神父的論述、文法書及詩歌中的嘉言編輯成書,供教士學習及學校教育之用。西元七八六年,查理大帝將一套經過慎重蒐集修訂而編成的〔說教集〕(Sermons)送至各教會,通令一律採用。〔說教集〕內容分為兩卷,有適合全年及個別節期使用的日課,且保證絕無錯誤。三年後,他通令各教會、寺院必須謹慎採選詩歌,正確書寫〔聖經〕、日曆、文法,以便使用正確的書籍。
  查理大帝所進行的教育改革運動,嚴格說來並未在西洋教育史上帶來深遠的影響,因為社會、政治的大勢所趨,此種充滿雄心的教育事業並未獲得廣大的成功。不過,透過查理大帝及阿爾坤等人的努力,阻止了學術活動進一步地衰敗,也喚起了人們求知的欲望。在查理大帝死後,雖然帝國再度分裂,北人南侵,教育又日漸式微,但仍較查理大帝即位前的學術低潮為佳,少數的學校仍能成為中流砥柱,並成為未來學術的中心。而部分在查理大帝生前所培植成為院長及主教的學者,也能繼續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工作,例如奧爾良(Orleans)的主教提奧多夫(Theodulf)在其教區內徹底執行查理大帝普及教育的主張,而阿爾坤的門生毛魯斯(Rabanus Maurus, 776~856)也致力於寺院教育的改進,這些不能不說是查理大帝力倡文教之功。
  在西元六○○至八五○年時的歐洲,由於長時間的混亂,被稱為「黑暗時代中的最黑暗時期」(the Darkest Period of the Dark Ages),但查理大帝及其後英倫的阿佛烈大帝(Alfred the Great, 849~899)的振興文教活動,卻有如流星畫過長空。這兩位中世紀君主的努力,其影響雖然有限,卻也同時為宗教、政治兩股勢力在文教發展方面的合流作出歷史的見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