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益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ㄥㄐㄧㄚㄓㄨˋㄓㄤˇㄖㄨˊ:「ㄗㄥㄧˋ」、「ㄊㄧㄢㄧˋ」、「ㄧˋㄓˋ」、「ㄐㄧㄣˋㄧˋ」、「ㄧㄢˊㄋㄧㄢˊㄧˋㄕㄡˋ」。
  2. ㄏㄠˇ˙ㄉㄜㄧㄡˇㄌㄧˋ˙ㄉㄜㄖㄨˊ:「ㄧˋㄔㄨㄥˊ」、「ㄧˋㄔㄨˋ」、「ㄌㄧㄤˊㄧˋㄧㄡˇ」、「ㄧˋㄩˊㄐㄧㄢˋㄎㄤ」。
  3. ㄏㄠˇㄔㄨˋㄅㄤㄓㄨˋㄖㄨˊ:「ㄏㄨㄛˋㄧˋ」、「ㄌㄧˋㄧˋ」、「ㄎㄞㄐㄩㄢˋㄧㄡˇㄧˋ」。
  4. ㄍㄥˋㄐㄧㄚㄖㄨˊ:「ㄧˋㄈㄚ」、「ㄐㄧㄥㄧˋㄑㄧㄡˊㄐㄧㄥ」、「ㄉㄨㄛㄉㄨㄛㄧˋㄕㄢˋ」、「ㄖˋㄧˋㄔㄤㄐㄩㄝˊ」、「ㄐㄧㄥㄍㄨㄛˋㄎㄨˇㄌㄧㄢˋㄊㄚ˙ㄉㄜㄐㄧˋㄧˋㄧˋㄒㄧㄥˊㄐㄧㄥㄐㄧ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增加、增進。
    【例】增益、進益、延年益壽
  2. 好處、幫助。
    【例】獲益、利益、開卷有益
  3. 有好處的、有幫助的。與「害」相對。
    【例】益友、益蟲
  4. 更加、越。
    【例】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5. 《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離(☲)上,表示損上益下,即能利於人民萬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漲、漫出。為「溢」之本字。清.王筠《說文釋例.卷四.形聲之美》:「益從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氾溢之意。」《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澭水暴益,荊人弗知。」
2.增加。如:「進益」、「延年益壽」。《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
3.幫助、補助。如:「助益」。《呂氏春秋.光識覽.觀世》:「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戰國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賞。」
[名]
1.好處。如:「利益」、「收益」。《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一:「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2.姓。如漢代有益強。
[形]
1.有好處的。如:「益友」、「益處」。
2.富饒。《史記.卷一二九.殖貨傳》:「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副]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a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富饒。《說文解字.皿部》:「益,饒也。」《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2. 漲、漫出。為「溢」之本字。《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

3. 增加、充實。如:「延年益壽」。《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宋.朱熹〈庚子應詔封事〉:「開廣屯田,可以實軍儲;練習民兵,可以益邊備。」宋.葉適〈送趙幾道邵武司戶〉詩:「書多前益智,文古後垂名。」

4. 幫助、補助。如:「助益」。《呂氏春秋.先識覽.觀世》:「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戰國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賞。」《魏書.卷七.高祖紀上》:「有利民益治,損政傷化,悉心以聞。」

5. 好處、有好處。如:「利益」、「收益」、「益友」。《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一:「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一日游到院中來,見了這幅芙蓉畫得好,……若只留在院中,有何益處?」

6. 多、過。《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灌夫》:「嬰與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張具至旦。」《戰國策.齊策一》:「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三國演義》第六回:「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

7.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唐.柳宗元〈龍安海禪師碑〉:「於是北學於惠隱,南求於馬素,咸黜其異,以蹈乎中,乖離而愈同,空洞而益實,作《安禪》、《通明論》。」

8. 姓。如漢代有益強。

注音: 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益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