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根復命 - 教育百科
歸 | |
根 | |
復 | |
命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歸根復命是返回根本,復歸虛寂的道體的意思。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意思是自然萬物林林總總,生時固然生機盎然,一旦枯萎凋落,無不各自復回根本。根本原是虛寂的道體,所以安靜。萬物回復到虛寂的道體,趨於寂靜,可說完成了自然造化賦予的生命。如此盈虛消長,循環往復的歷程,正是恆常不變的自然法則,所以說「復命曰常」。 根據老子學說,復命可有三義:一是復歸於道,二是復歸於古,三是復歸於嬰兒。「歸根復命」就是復歸於道,意指宇宙萬物創生化育皆源於道,待萬物消毀滅亡返回於道,有如落葉歸根一般。(參見「觀復」)這類循環往復的思想常見於古代思想之中。例如古希臘哲人亞納希曼德(Anaximander, 610~547 B.C.)認為萬物流轉皆出於無限(a peiron),末復歸於無限;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 544~484 B.C.)認為萬物皆來自火或道(logos),復歸於火和道等,皆屬此類思想。 其次「復古」,就是回復上古社會原初素樸的狀態,以古之道,御今之世。(參見「道紀」)老子認為古道樸實無華,保存人類自然本性與道德本心,無欲無爭。世俗以為的文明進步,在老子看來卻是道德的退化。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德仁義禮雖是世俗崇尚的德目,在老子看來卻是人類脫離自然之道,另以人為造作建立的價值。因此就道的立場來看,是退化而不是進步。唯有歸本還原,以古御今,才能保存自然真實的道德。 其三是「復歸於嬰兒」,也就是返回嬰兒無知無欲的狀態。老子認為嬰兒最可做為人類道德的理想典範;因為嬰兒初至人世,未受污染,天真純潔,柔弱不懼,無知無欲。老人能保有上述的美德,就是回復自己是嬰兒時的素樸本性,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五十五章更描寫嬰兒之德:「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嚘,和之至也。」赤子天真純潔,既不知所懼也無害於人。因此即使如毒蟲猛獸鷙鳥之類兇暴的人,也不忍加害。赤子骨弱筋柔,但握手成拳卻十分牢固。不知雌雄交合之事而「全」(同朘,即嬰兒的生殖器)常挺起,是精力旺盛的原故。整天號哭卻不會聲音發啞,則是因為血氣柔和的緣故。老子因而認為修道當以「嬰兒」為榜樣,所以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人若能如嬰兒便能專心致志,不使精神馳於外物。嬰兒精神俗人難以理解,老子有時不免喟歎:「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章)世人熙熙攘攘,忙於功名利祿,快樂歡愉好似享受牛羊豬三牲祭品,在春天登臨高臺流覽春景一般。只有自己還維持住嬰兒尚未能咳笑(未孩)前的寧靜心意,保有純真本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歸根復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