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ㄓˇ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8
  • 漢語拼音 [一]guī[二]ku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ㄢˇㄏㄨㄟˊㄖㄨˊ:「ㄍㄨㄟㄒㄧㄤ」、「ㄍㄨㄟㄍㄨㄛˊ」、「ㄍㄨㄟㄊㄨˊ」、「ㄍㄨㄟㄒㄧㄣㄙˋㄐㄧㄢˋ」。
  2. ㄏㄨㄢˊㄍㄟˇㄖㄨˊ:「ㄍㄨㄟㄏㄨㄢˊ」、「ㄨㄢˊㄅㄧˋㄍㄨㄟㄓㄠˋ」、「ㄨˋㄍㄨㄟㄩㄢˊㄓㄨˇ」。
  3. ㄘㄡˋㄅㄧㄥˋㄐㄩˋㄏㄜˊㄖㄨˊ:「ㄍㄨㄟㄅㄧㄥˋ」、「ㄍㄨㄟㄋㄚˋ」、「ㄗㄨㄥˇㄍㄨㄟ」、「ㄍㄨㄟㄌㄟˋ」。
  4. ㄗㄜˊㄖㄣˋㄕㄨˇㄩˊㄖㄨˊ:「ㄓㄜˋㄐㄧㄢˋㄕˋㄍㄨㄟㄨㄛˇㄍㄨㄢˇ。」、「ㄓㄜˋㄉㄠˋㄕㄡˇㄒㄩˋㄍㄨㄟㄊㄚㄅㄢˋ。」
  5. ㄈㄨˋㄕㄨㄣˋㄈㄨˊㄖㄨˊ:「ㄨㄢˋㄓㄨㄥˋㄍㄨㄟㄒㄧㄣ」、「ㄓㄨㄥˋㄨㄤˋㄙㄨㄛˇㄍㄨㄟ」。
  6. ㄊㄨㄟㄒㄧㄤˋㄅㄧㄝˊㄖㄣˊㄖㄨˊ:「ㄍㄨㄟㄍㄨㄥ」、「ㄍㄨㄟㄍㄨㄛˋ」、「ㄍㄨㄟㄗ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ī
解釋:
  1. 返回。
    【例】歸國、歸家
  2. 還給。
    【例】歸還、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3. 趨向或集中於一處。
    【例】眾望所歸、殊途同歸、萬眾歸心
  4. 由、屬於。
    【例】這事歸他管,不歸我管,請您找他辦理。
  5. 聚、合併。
    【例】歸併、歸類
  6. 女子出嫁稱為「歸」。
    【例】于歸
  7. 置於兩個相同的詞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
    【例】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8.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kuì
解釋:
  1. 贈送。通「饋」。
    【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ī
解釋:
[動]
1.女子出嫁稱為「歸」。《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2.返回。如:「歸國」、「歸家」。
3.還給。如:「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4.依附、趨向。如:「眾望所歸」、「殊途同歸」。《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5.屬於、由。如:「這事不歸我管。」
6.聚、合併。如:「歸併」、「總歸一句話」、「把這類書歸在一起。」
7.置於兩個相同詞的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如:「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名]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
注音:
漢語拼音: kuì
解釋:
[動]
贈送。通「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形]
羞慚。通「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返回、回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ㄍㄨㄟ

1. 女子出嫁。《說文解字.止部》:「歸,女嫁也。」《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2. 返回。如:「歸國」、「歸家」。《墨子.號令》:「傷甚者令歸治病家善養,予醫給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歸,至於祖禰廟。」

3. 交還。如:「完璧歸趙」、「物歸原主」。《史記.卷五.秦本紀》:「晉君許之,歸秦三將。」《漢書.卷三.高后紀》:「何不速歸將軍印,以兵屬太尉?」

4. 依附、趨向。如:「眾望所歸」。《荀子.致仕》:「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5. 結局、歸宿。如:「歸根結底」。《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6. 屬於、由。如:「這事不歸我管。」《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政卒歸田氏。」《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四》「以鹽利皆歸度支,物無虛估。」

7. 聚、合併。如:「歸類」、「總歸一句話」。《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朝之眾務,總歸於臺閣。」《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大河漲水,全歸故道。」

8. 旨意。《三國志.卷二五.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辛毗》:「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宋史.卷三七七.列傳.王庠》:「尋師千里,究其旨歸。」

9. 置二相同詞中,表示語義之歸類。如:「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10. 稱讚。《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劉表》:「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

11.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通志.卷二七.氏族略三》:「歸氏,姓也。未詳得姓之始。

㈡ㄎㄨㄟˋ

1. 贈送。通「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史記.卷四.周本紀》:「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

2. 羞慚。通「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史記.卷四.周本紀》:「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注音: ㈠ㄍㄨㄟ ㈡ㄎ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