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母親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ther School
作者: 段慧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母親學校係指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在其所著〔大教授學〕(Great Didactic)中所指出生至六歲幼兒所接受的教育,亦呈理想學校第一階段的教育。
  康氏強調幼兒教育非常重要,正如樹木在初期加以培植,才不致歪斜而成廢材,如已長成斜木,則無法使之再付直立。所以教育必須及時,如不在幼小時施以教育,將來必無法健全發展以適應生活。所以在他一六三二年完稿的〔大教授學〕中,根據自然發展的程序,將學校教育分為四大階段,每一階段各占六年。第一階段是幼兒時期,包含初生到六歲的幼兒,此階段的幼兒理想的學校即是母親學校或保姆學校,包合嬰兒、幼兒的家庭教育,或稱之為母親膝前教育(The Mother's Knee)。
  康氏主張人類第一所學校應設在家庭,因為幼兒需要較多的照顧與關心,以母親為教師,養成各種生活常規。康氏於一六三三年出版〔幼兒學校〕一書,作為母親學校的指導教材,書中詳述幼兒時期每一年所應做的事,主要課程包括:語言學習、勞作活動、物件的知識、道德品行的培養、信仰的陶冶、生命與健康的保持。健全的學習,有外在感官的訓練、初期的社會訓練、宗教訓練,及學習認知、演作及述說一些事物。第一年教養幼兒的方法,必須盡量給予幼兒溫暖、安全,如抱在手裡輕輕搖曳,總大人細語歌唱,接觸大自然;第二年以後,培養幼兒的感官知覺能力,可以施以適當的遊戲,並利用合宜圖片及音樂,增進愉快的心情。
  康氏以「泛智」的哲學理念,一生希望能將各種可能的知識,注滿於幼童的心靈;康氏說「不可有一樣使幼兒完全不知」。認為要推行此種的幼兒教育工作,只要能順著幼兒自然發展的天性,全心全力來教育幼兒即可以有卓越的成效。因為幼兒時期的可塑性非常明顯,如果虛擲了這時期的教育的確可惜。
  康氏在其所著〔世界圖解〕一書中,詳細記載其泛智教學所需之圖畫與內容。康氏說既然要六歲以前的幼兒了解各種可能的知識概略,舉凡天文物理、地理、歷史、語文、數學、音樂涵養及日常生活等的教育,應該都是母親學校教育的重點,而主要的教學途徑是藉實物實施感官教學。
  天文科學的教學,康門紐斯希望幼兒能了解天體、日、月與星的概念。在物理學上要學水、土、氣、火、雨、雪、霜、石及鐵之類的名詞。同時也要求幼兒分辨色彩的種類與光線的明暗。
  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包括國家、村落、山、河流、時、日、年、四季及「昨日、今日、明日」所代表的意思。數學教材涵蓋數字、數辭、數量、大小、輕重、長短、寬窄與厚薄等。語文教學除了修辭、韻文及詩詞外,也需要訓練幼兒能說出各種知識概略的名稱。如日常生活中各種家具像桌子、刀子及掃把等,還有地理知識中的國家名稱。康氏指出當幼兒有能力說出家具等的名稱時就已經有了「經濟學」概念的雛形;又當幼兒能說出本國內有國會議員或律師等人時,也隱含了「政治學」的概念。
  至於日常生活教育則是要教導孩子行為規範、培養幼兒忍耐、謙卑與樂於助人等性格,使每個幼兒有禮讓的美德。康門紐斯同時認為要帶領幼兒有宗教信仰之虔誠,也是幼兒時期的教育重點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母親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