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集合理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ó hú jí hé lǐ lùn |
解釋:
由美國人札德(L.A.Zadeh)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創立的一種數學理論。強調人類的思維、推理及對周遭事物的認知,在本質上都是相當模糊的,因此認為以精確為導向的傳統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適用於以人為中心的系統上,必須以模糊算則分析法取代傳統的數量方法。此種理論的應用領域非常廣,舉凡以生命行為為主要角色的系統所組成的體系,都可以此理論探討之。以工業設計為例,結合此種理論之產品將更為人性化,符合實際的需求,如洗衣機將可隨衣物多寡、髒汙程度等而自動調整水位與清洗時間;冰箱則可隨食物種類、數量而調整溫度等。這些產品將明顯產生節省水電的效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模糊集合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uzzy set theory |
作者: | 林信成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模糊集合理論(fuzzy set theory)又簡稱模糊理論(fuzzy theory),是一門以量化方法處理模糊概念的學問,起源於美國自動控制學家Lotfi A. Zadeh教授於1965年在《資訊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學術期刊上所發表的著名論文〈模糊集合〉(Fuzzy Sets)。由於fuzzy一詞從字面上來看是模糊的、朦朧的,因此起初並未廣泛被講求精確的科學研究人員所接受,直到1970年代初期出現成功的工業應用,才逐漸受到關注,但仍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1980年代末期,日本結合各界力量,大舉開發fuzzy家電產品,才將其推向市場,引起廣泛注意;1990年代起各界紛紛投入模糊理論之研究,各式各樣的應用也紛紛出爐,印證了模糊理論的實用性。 模糊理論以模糊集合為基礎,以研究不確定事物為目標,接受模糊現象存在的事實,乃傳統集合論的擴展。一般數學上所謂的集合稱為明確集合(crisp set),係以特徵函數(characteristic function)描述個體與集合的隸屬關係,採用非0即1的二分法,不存在任何模糊地帶,為當代二值邏輯和二進位電腦的科學基礎。然而,在真實世界中,模糊概念到處存在,許多事物的性質是模糊的、關係是模糊的,甚至人類有許多語言和思維也都是模糊的。例如:這本書和那本書很類似;他開車有點快;那所圖書館很雄偉;這張照片拍得相當漂亮等。其中,很類似、有點快、很雄偉、相當漂亮等,都是模糊語意詞(fuzzy linguistic terms),但人腦都可以很容易地處理並理解,此種模糊現象顯然與二分法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模糊集合以所謂的歸屬函數(membership function)來定義個體與集合的歸屬程度,其值是介於0到1之間的任何值:當個體屬於集合的程度越大時,其歸屬程度就越接近於1,反之則越接近於0。舉例而言,假設有一門跨領域課程「圖書資訊系統設計」,在課程分類上出現了模糊的、模稜兩可的現象,究竟應歸屬於「圖書館學類」或「資訊技術類」?若以明確集合的概念分類,只能歸屬於其中一類;但若以模糊集合的概念分類,便可給予適當的歸屬函數值,例如:屬於前者的程度為0.7,而屬於後者的程度為0.4。藉由歸屬函數對模糊概念進行量化之後,便可以利用精確的數學方法進行模糊資訊的分析和處理,而電腦也因此稍具人腦思維的雛形。 如今,模糊理論已經發展成為專門探討如何利用模糊或不完全訊息,藉由近似推理(approximation reasoning)仍能作出正確判斷的理論,其涵蓋範圍極廣,除了最基本的模糊集合外,還包括了模糊關係(fuzzy relation)、模糊邏輯(fuzzy logic)、模糊量測(fuzzy measure)、模糊推理(fuzzy reasoning)等。由於模糊理論與人腦「過程模糊,結論清晰」的思維方式極其類似,因此已成功地應用於各種不同的領域,例如: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模糊決策(fuzzy decision)、模糊專家系統(fuzzy expert system)、模糊資訊檢索(fuzzy information retrieval)、模糊影像處理(fuzzy image processing)、模糊模式識別(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模糊規劃(fuzzy programming)、模糊資料庫(fuzzy data base)...等。L. A. Zadeh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 338-353.L. A. Zadeh (1973). Outline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ision processes.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MC-3(1), 28-44.林信成,蕭勝文(2003)。模糊詮釋資料及其在圖書館分類編目之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61-76。 |
|
參考資料: L. A. Zadeh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 338-353.L. A. Zadeh (1973). Outline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ision processes.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MC-3(1), 28-44.林信成,蕭勝文(2003)。模糊詮釋資料及其在圖書館分類編目之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61-7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模糊集合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