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子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秦儒家自孔孟以來,至荀子對心理學觀點的闡釋,才較為詳盡,包括感官與感覺,情感與嗜欲,認知官能和作用,心理傾向與行為改變,以至環境影響和學習。
  1.感官與感覺:荀子認為感官有耳、目、口、鼻、形能(類似觸覺與體覺)各有專屬的器官,稱為「天官」,是生而具有的,每種感官專有一種感覺作用,不能用一種代替另一種,也不能互相為用(見〔天論篇〕: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為天官),是把感官和感覺作用說得完備而明白的第一人,西方哲學心理學也曾對感覺作詳盡的描述。
  2.情感與嗜欲:荀子舉出「好、惡、喜、怒、哀、樂」六種情感與情緒(〔天論篇〕: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情感與情緒也是與生俱來的;正因為有了這些情感作用,連帶的表現出與好惡相連的嗜欲,包括基本的需要如飲食睡眠之類,和天生的傾向如需求安全之類。(〔榮辱篇〕: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3.認知官能和作用:荀子認為認知的官能是「心」(見「荀子論知」),心能融會感覺材料,加上思考作用,可以得到清明的認識(參見「徵知」),做出正確的判斷,最後形成最高而系統的知識,統括在「道」中。荀子稱心為「天君」,是最高的心理官能;但是因為人有差別,獲得的知識也各有不同。
  4.心理傾向與行為改變:荀子所看到的心理傾向,在於明顯的消極方面,這些傾向出自於天生的好惡之情,如〔性惡篇〕中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亡焉。」自私、嫉恨、貪圖感官享受是荀子所看到的一方面的心理傾向,這些傾向也的確是實際存在的;由這些傾向所致的行為表現,卻違反了人類社會規範,不利於人的生活,故而荀子主張,必須靠學習以獲得知識,矯正行為,即是要形成行為改變,荀子稱之為「偽」,是把自然傾向所生的行為,用人力加以改變,變成符合社會規範和有利人生的行為,「人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強調了學習和行為改變。
  5.環境影響和學習:荀子看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力,說南方有一種名叫「蒙鳩」的鳥,把很精緻的巢做在蘆葦尖端,以致被風吹掉而摔死鳥雛;西方有一種短而生在高山上的草,能顯得很高;蓬草(灌木)若生在麻(直立的植物)叢中,不扶也會直立;本來有芳香的芷,若浸在汙臭的水裡就會變臭,由此可見環境的影響力。(〔勸學篇〕: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環境有外在的影響力,學習卻要自己行動,學習的要旨在於累積經驗,始終不懈,荀子稱為「積」,說「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則學習是終身歷程,已經確定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