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發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ㄅㄛ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ㄙㄨㄥˋㄔㄨㄈㄨˋㄔㄨㄖㄨˊ:「ㄈㄚㄈㄤˋ」、「ㄕㄡㄈㄚ」、「ㄈㄚㄒㄧㄥˊ」、「ㄈㄚㄐㄧˇ」、「ㄈㄚㄒㄧㄣˋ」、「ㄈㄚㄉㄧㄢˋㄅㄠˋ」、「ㄈㄚㄒㄧㄣㄕㄨㄟˇ」。
  2. ㄕㄥㄓㄤˇㄔㄢˇㄕㄥㄖㄨˊ:「ㄈㄚㄉㄧㄢˋ」、「ㄈㄚㄧㄚˊ」、「ㄈㄚㄧㄣ」、「ㄨㄟˋㄉㄠˋㄈㄚㄙㄨㄢ」。
  3. ㄕㄜˋㄐㄧˊㄖㄨˊ:「ㄈㄚㄕㄜˋ」、「ㄈㄚㄐㄧㄢˋ」、「ㄈㄚㄆㄠˋ」、「ㄉㄢˋㄨˊㄒㄩㄈㄚ」。
  4. ㄑㄧˇㄔㄥˊㄖㄨˊ:「ㄔㄨㄈㄚ」、「ㄓㄠㄈㄚㄒㄧˋㄓˋ」。
  5. ㄎㄞㄕˇㄧㄣˇㄑㄧˇㄖㄨˊ:「ㄈㄚㄉㄨㄥˋ」、「ㄈㄚㄑㄧˇ」、「ㄈㄚㄉㄨㄢ」。
  6. ㄒㄩㄢㄅㄨˋㄙㄢˋㄅㄨˋㄖㄨˊ:「ㄈㄚㄅㄨˋ」、「ㄈㄚㄧㄢˊ」、「ㄈㄚㄅㄧㄠˇ」、「ㄈㄚㄙㄢˋ」、「ㄈㄚㄈㄤˋ」。
  7. ㄎㄞㄓㄢˇㄖㄨˊ:「ㄈㄚㄓㄢˇ」、「ㄈㄚㄏㄨㄟ」、「ㄈㄚㄉㄚˊ」、「ㄈㄚㄧㄤˊㄍㄨㄤㄉㄚˋ」。
  8. 使ㄕˇㄔㄨㄒㄧㄢˋㄖㄨˊ:「ㄈㄚㄒㄧㄢˋ」、「ㄈㄚㄐㄩㄝˊ」。
  9. ㄌㄧㄤˋㄘˊ:①ㄐㄧˋㄙㄨㄢˋㄑㄧㄤㄆㄠˋㄗˇㄉㄢˋㄉㄥˇㄕㄨˋㄌㄧㄤ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ㄕㄡˇㄑㄧㄤㄌㄧˇㄏㄞˊㄕㄥˋㄒㄧㄚˋㄙˋㄈㄚㄗˇㄉㄢˋ。」②ㄐㄧˋㄙㄨㄢˋㄑㄧㄤㄆㄠˋㄗˇㄉㄢˋㄈㄚㄕㄜˋㄕㄨˋㄌㄧㄤ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ㄕㄜˋㄆㄠˋㄕˊㄦˋㄈ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發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放射。
    【例】發射、彈無虛發、百發百中
  2. 散開。
    【例】發汗、揮發、蒸發
  3. 開始行動或啟動。
    【例】發動、出發、朝發夕至
  4. 送出、交付。與「收」相對。
    【例】發信、發稿、發薪
  5. 打開、揭露。
    【例】發掘、揭發、發人隱私
  6. 顯現在外:(1) 現象的表現。
    【例】發黃、發臭 (2) 情感的展露。
    【例】發怒、發嗔、發笑 (3) 病狀的顯露。
    【例】發病、發熱、發冷
  7. 表達。
    【例】發言、發表
  8. 一種食品處理法,使體積擴大或膨脹。
    【例】發麵、發海帶、發魷魚
  9. 興旺、興起。
    【例】發達、發跡、爆發戶
  10. 量詞:(1) 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
    【例】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 (2) 計算槍、炮、子彈發射數量的單位。
    【例】射炮十二發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放射。如:「彈無虛發」、「百發百中」。
2.生長、產生。如:「發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3.開始、啟動。如:「發動」、「先發制人」、「一觸即發」。
4.興起。如:「發跡」。《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
5.起程。如:「出發」。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
6.啟發。如:「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現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
8.送出、付出。如:「發放」、「發錢」、「散發傳單」。
[名]
量詞:(1)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如:「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2)計算槍、炮、子彈等發射數量的單位。如:「射炮十二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發作、發生、膨脹、富有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生出、長出。
  2. [[動] ] 送出、散出。
  3. [[動] ] 發酵作用。
  4. [[動] ] 發作、開始作用。
  5. [[動] ] 財運旺。
  6. [[動] ] 脾氣爆發。
音讀: pu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生出、長出。
音讀: hu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放射。如:「百發百中」。《說文解字.弓部》:「發,射發也。」唐.李賀〈日出行〉:「白日下崑崙,發光如舒絲。」《鏡花緣》第二六回:「弓弦響處,那彈子如雨點一般打將出去,真是彈無虛發,每發一彈,岸上即倒一人。」

2. 起程、離去。《詩經.齊風.東方之日》:「在我闥兮,履我發兮。」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

3. 送出、付出。如:「發送」。《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兩個軍人閉眉刷眼,正不耐煩,聽得發放,猶如九重天上的赦書來了,那裡還管甚麼好歹,一道煙去了!」

4. 卸下、解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唐.賈島〈送南康姚明府〉詩:「靜江鳴野鼓,發纜帶村煙。」

5. 生長、產生。《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元.許有壬〈尋梅〉詩:「何以慰吾衰?梅花秀發時。」

6. 開始、啟動。《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

7. 興起、舉事。《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8. 啟發、闡明。《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

9. 顯露、揭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韓非子.制分》:「發姦之密、告過者,免罪受賞。」《隋書.卷七○.列傳.李密》:「密陰知之,而不發其事。」

10. 公布、散布。如:散發。《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唐.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詩:「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11. 擴大、張揚。如:發展、發育。《楚辭.大招》:「春氣奮發,萬物遽只。」《清史稿.卷三二五.李清時列傳》:「迨伏秋水發,耿家寨稱十四堡,水及舊堤上,賴豫增新築以免。」

12. 當量詞:計算箭或槍、炮中子彈之數量單位。如:「射炮十二發」、「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韓非子.顯學》:「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也。」《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弓一張,矢四發。」

注音: ㄈ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發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