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形神氣志之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其中對「形神氣志」的解釋,頗為接近心理學的意義,而對其功能或作用則說得更為切近而明白。
  首言形,〔原道訓〕中說「形者生之舍也」,則是 「形」指「形體」或「軀體」,是生命寄存之處。凡是有生命之物,都會避免危險以保持軀體的安全,否則若軀體損傷,生命便無所寄託,便成了性命的消失,故〔原道訓〕中有謂:「夫舉天下萬物,蚑蟯貞虫、蠕動蚑作,皆知其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又說:「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
  次論神,〔原道訓〕中說:「神者,生之制也。」即是以「神」為生命的主宰,猶如心理學中所說的「心靈」(mind),其作用的重要性,如文中所說:「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是和〔大學〕中所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同義。故又說:「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
  至於氣,〔原道訓〕中說:「氣者生之充也。」查原文之意,「氣之充」似乎是指心理的「意向」(intention),即「意之所指」,但要與「志」合看,如文中說:「志各有所在」,則和「意向」相近,但志比氣更為強烈堅定,所以二者不可分,文中並未對「志」另加解釋,而有「志」統攝形神氣三者的作用之意。
  又〔原道訓〕中雖然說形神氣各居其宜,但三者還有相互關聯的作用。如在解釋三者的意義之後說:「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 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視醜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繫者。」這是說視和聽是感官功能,動作是軀體功能,至於辨別黑白美醜,判斷是非,則要靠心靈作用,便需要「氣充」而「神制」了。再以形與神比較,輕重得失也因其功能而異,文中說:「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形閉中距 ,則神無由入矣。」最後則及於修身道德:「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俛仰。恬然則縱之,迫則用之,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機。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這段話視為對心理功能的維持相應用,亦無不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神氣志之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