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措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ㄞˊㄓˋㄖㄨˊ:「ㄘㄨㄛˋㄘˊ」、「ㄘㄨㄛˋㄕㄡˇㄅㄨˋㄐㄧˊ」、「ㄐㄧㄥㄏㄨㄤㄘㄨㄛˋ」、「ㄕㄡˇㄗㄨˊㄨˊㄘㄨㄛˋ」。
  2. ㄔㄡˊㄏㄨㄚˋㄔㄨˇㄌㄧˇㄖㄨˊ:「ㄘㄨㄛˋ」、「ㄔㄡˊㄘ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措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uò
解釋:
  1. 安置。
    【例】手足無措、措手不及
  2. 運作、處理。
    【例】措辭、籌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uò
解釋:
[動]
1.安置。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是猶措重寶於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2.棄置、廢置。《禮記.中庸》:「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唐.柳宗元〈斷刑論下〉:「敺天下之人入於罪,又緩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3.籌辦、準備。如:「籌措」。《紅樓夢》第一回:「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
4.刺、戮。《淮南子.繆稱》:「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措。」唐.高誘.注:「措,刺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ò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ㄘㄨㄛˋ
1. 安置。《說文解字.手部》:「措,置也。」《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漢.桓寬《鹽鐵論.世務》:「是猶措重寶於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2. 籌辦、準備。如:「籌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他請假措資,此時未必便措了多,一時怕拏不出來。」《紅樓夢》第一回:「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近人.葉聖陶《窮愁》:「阿松自賦閑,柴米所需,均措之鄰右。張家假百,李家借十。」
3. 治理、安排。《字彙.手部》:「作,安著也。」《墨子.尚賢中》:「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七.奇對》:「措天下者猶置器,安則安,危則危。」
4. 施行、運用。《字彙.手部》:「措,施布也。」《易經.繫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尹文子.大道上》:「物不競,非無心,由命定,故無措其心。私不行,非無慾,由分明,故無所措其欲。」
5. 設立、制訂。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法利害見寄〉詩:「余聞古之人,措法貽厥後。」
6. 棄置、廢置。《字彙.手部》:「措,又委置也。」《禮記.中庸》:「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唐.柳宗元〈斷刑論下〉:「敺天下之人入於罪,又緩而慢之,以滋其懈怠,此刑之所以不措也。」
7. 通「錯」。交錯。《史記.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唐.司馬貞.索隱:「措,交雜也。又作『錯』。」
㈡ㄗㄜˊ
通「笮」。
1. 逼迫;追捕。《字彙.手部》:「措,又側格切,音窄,追捕也。」《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太師王匡……亟進所部州郡兵凡三十萬眾,迫措青、徐盜賊。」唐.顏師古.注:「措,讀與笮同。」
2. 擠;夾住。《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李太后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閉門,李太后與爭門,措指,遂不得見漢使者。」南朝宋.裴駰.集解:「晉灼曰:『字借以為笮。』」唐.司馬貞.索隱:「《說文》云:『笮,迫也。』謂為門扇所笮。」
㈢ㄘˋ
用銳利之物戳入或穿透。同「刺」。《集韻.入聲.昔韻》:「刺,穿也,傷也,或作措。」《淮南子.繆稱》:「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爍,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措。」漢.高誘.注:「措,刺也。」
注音: ㈠ㄘㄨㄛˋ ㈡ㄗㄜˊ ㈢ㄘ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措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