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的經營規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onomics of Scale in Education
作者: 蓋浙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經營規模,又稱為學校經營規模,主要是根據經濟學上所謂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的理論而產生。
  在經濟學上,對於任何一種產業的投入與經營,均視為一種生產過程。經濟學家在討論生產過程時,通常是以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兩種主要變數來表示,舉凡資本、原料、勞務、技術,以及土地等均可視為投入因素,產出則是指產品而言,亦係生產過程控制的結果。而有關此一生產事業規模收益(returns to scale)的分析,即在探討當所有投入以某種比例改變時,其產出是否呈「較小比例」、「同等比例」或「較大比例」改變的問題。因此,所謂規模經濟,簡言之,就是指長期平均成本(Long Average Cost, LAC)與產出量之間的關係。如果長期平均成本有下降的現象,造成產出增加的比例大於成本增加的比例,則稱之為規模經濟,反之,如果長期平均成本上升,產生產出增加的比例小於成本增加的比例,即稱為規模不經濟。
  通常而言,長期平均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係,會呈現:(1)長期平均成本固定(規模報酬恆常不變);(2)規模經濟(規模報酬遞增);(3)規模不經濟(規模報酬遞減)等三種現象。如下圖所示。
  
  學校經營規模的大小,究竟以何項數值為準,目前仍是一個爭論的課題。唐尼爾(J.P. Dunnell, 1971)以郊區的小學作研究,發現小學經營規模不宜過大,否則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勃克海德(M.H. Burkhead)以美國亞特蘭大市的各中等學校為研究的對象,也發現學校規模的大小(甚至於班級規模的大小),與學生解釋問題能力的成就,具有顯著的相關(K. Alexander & K.F. Jordan, 1976)。因此,學校經營規模類型的大小,無可置疑,會影響到學生的水準與素質。
  每一類型學校的發展都有不同的決定因素,例如中小學校的發展取決於社區的人口、社區的經濟情況及學校本身的素質等因素,大學教育科系的增設則與國家建設的需要,國民的求知慾望與所得能力有關係。相同因素決定了不同類型學校與科系的供給與需要,這類供給與需要也就決定了未來發展的規模。供需增加,規模便有繼續增長的趨勢;供需不變,規模便形穩定,供需減少,規模便有縮小之慮。依教育發展與在學人數的多少,學校經營規模的類型可以區分為下列五種:
  1.規模過小萎縮型:規模過小型的共同特徵是在資源使用上不能克服整體性與不可分性的情況下,致使學生單位成本偏高,而不易發揮資源應有的效用。其次,因受資源使用量的限制,不能充分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教學不易分工,教師往往為湊足教學時數,授課類別繁雜,因此教學不夠專精,且形成教師負擔過重。此一類型的學校,由於社區人口漸漸外移,學齡兒童減少,加之學校經營不善,且新的投資不易增加,只有任由既有的投資折舊,不僅教與學每況愈下,還會有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可能。對於此一類型學校,發展成規模適度型並維持其穩定,十分不易。因此,應考慮逐漸將之廢除。廢除方式可在自然折舊程序中,配合學區重畫、交通運輸與人口遷出等策略慢慢進行,亦可採用一次遷移,將已有的學生改編入鄰近或相同系科的學校。
  2.規模過小成長型:此類學校雖具有上述規模過小的特徵但如經營妥善,亦有其優點。由於校園不大,師生間有較多互相接觸的機會,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因勢利導,易收教育之宏效。成長型學校對於未來固定投資的策略應該審慎,如果投入資源調配得當的話,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逐漸降低學生單位成本,革除過小型的弊害;反之,則易形成浪費,因此對於該地區人口的成長,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移動等資料應該充分掌握,以便了解學生入學的供應量,據以決定學校未來規模發展的可能性與限制。
  3.規模適度成長型:規模適度成長型的特徵是學生單位成本平均最低,教師授課科目減少,負擔減輕,學校提供教學科目增多,教師素質提高,教與學都會保持一定的水準,且能維持行政人員及師生間的良好接觸機會。如果此類學校逐漸成長,增加固定投資,則有趨向於規模過大型的趨勢(即趨向於規模過大經營良好型或規模過大經營不善型),這時,就會產生行政上的困擾,以及師生接觸機會減少之弊端。不適時予以改善,這些困擾與弊端將日漸加深。
  對於規模適度成長型學校的發展,應盡量利用已有的設備,減少不必要的固定投資,超出的學生人數以疏導進入其他學校為宜。必要時,在既有設備下發展成為規模過大型學校後,再設立分校,或另設一個獨立學校。因為過度固定投資,一旦將學生分出,成立分校或獨立學校後,會造成原先許多固定的投資廢棄不用,形成規模的不經濟。
  4.規模過大經營良好型:規模過大經營良好型因為有充分的資源投入,在教師素質的維持,教學種類的提供,教師負擔減輕與研究機會的創造方面均能維持一定的水準,但其學生單位成本亦必較規模適度成長型為高。其次,此類學校難免將會逐漸增加行政人員,以及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的減少,因此行政上的弊端與師生關係的淡漠,有時勢所難免。補救之道,是學校可以延聘較多的輔導教師,從事學生生活指導,增加教師與學生接觸機會,同時應開闢行政人員與教師、學生間溝通的管道,以免行政與師生教學活動脫節。
  5.規模過大經營不善型:學校規模過大,會造成行政溝通、協調、管理上的困難。此外,一個更嚴重的現象是規模愈大,組織愈可能官僚化(即組織內部引起固定階層的設立、人力的分工與專門化、法規的設置等)。成員墨守成規,不願改革,工作難以推動,使學校經營不再符合經濟效能。為改善此種現象,管理者只有付出更多的心力,重新調配工作者的工作分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的經營規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