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誠者天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誠者天道是說天道真實無妄,所以能生化萬物。〔中庸〕後半部,主要以「誠」來形容並說明天道及聖人之道。誠的意義,可從以下原文的分析而看到。
  1.原文是「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第二十章)
  這是從治民之道層層往內推,說明反身而誠是順親、信友、獲上、治民的根本,而明善又為誠身的根本。人若能使身而誠,即努力使自己的作為是真誠地為善,則他的作為,一定有真實的力量,且有一定的效果。〔中庸〕這段話,在〔孟子〕中亦有相近的陳述,孟子進一步說:「至誠而不動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即人能完全真誠地踐德,必定有無比的感化別人的力量。〔孟子〕及〔中庸〕的作者,便從人的內心真誠做為實踐的根本,推論到誠為天道的內容。即誠不只是人道實踐的根本,亦是使一切存在能成其為存在的宇宙生化的根本。或天道生化一切的創造性的力量,和道德的真誠所產生的感動人的力量,是一致的。是以〔中庸〕在上面的引文後,馬上說:「誠者,天之道也。」
  2.原文「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二十章)
  誠是天道,但又可以用來比照聖人。天道生化,是真實無妄,而又是自然而然,沒有任何特意的安排與做作。聖人實踐道德,也是真實無妄,毫無做作,自然而然的,所以〔中庸〕又以誠來形容聖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是說聖人不須思考而自然明白正道,不用勉強,而行為自然恰當,從容地合乎道理,這是道德修養從自覺而至超自覺的化境。
  3.原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二十五章)
  誠是本體,而本體不依賴外物,原本如此,也可以說是自己完成自己的。而道本是不由外物決定,而自己決定自己的。這是表示誠與道是一自存、自有的實體之意。而此本體,是一切存在物所以能存在的根據,如果沒有這本體,則一切的存在都不會繼續存在,所以說「不誠無物」。這意思可從道德生活上來引證、體會。如孝親敬長之行為,必須有真誠的孝敬之心,其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若無孝敬之心,雖或有孝敬的行為,但亦只是作偽而已,故可以說若拿掉了誠,道德行為便沒有了,由此可推想天地萬物的存在,都以誠為根據,誠是一切存在的實現之理。
  4.原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二十六章)
  天地之道,只是「誠」而已,所以說「可以一言而盡」。「為物不貳」是說天道本身是專一不貳的,天地之道至誠,故是專一不貳。而由於是專一不貳,所以有不可測度的創生萬物的作用。朱子注:「不貳,所以誠也;誠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由於天道有生物不測的作用,所以能使天地萬物生生不已,無窮無盡。此章又引〔詩經‧周頌‧維天之命〕之句來說明天道是不停地起作用的。「於穆不已」即深遠而不已地起作用,這便是天之所以為天的條件。而〔中庸〕的作者又認為周文王的純德,是可以和天道比配的,因為德性的純,也就是不已。從文王的德行不間斷處,便可以體會到他所以能引發道德行為的根據,必是一個不已地起作用的實體。這義亦可以用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來說明,孔子所以能不厭不倦,是由於他生命中有一不已的「仁體」在起作用。〔中庸〕從「不已」來體會天道的作用,是很深入而精微的了解。又認為人的德性之純,也是不已,可與天道的不已相比,更是非常深刻的洞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誠者天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