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葆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ㄓㄨㄥˋㄘㄠˇㄘㄨㄥˊㄕㄥ˙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ㄊㄡˊㄖㄨˊㄆㄥˊㄅ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解釋:
  1. 眾草叢生的樣子。
  2. 隱藏、掩蔽。
    【例】葆詐
  3. 保持。通「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解釋:
[名]
1.叢生的草。《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剌王劉旦傳》:「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唐.顏師古.注:「草叢生曰:『葆』。」
2.鼓上的裝飾物。《三國演義》第四九回:「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
3.通「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
4.姓。如明代有葆光先。
[動]
1.隱藏、掩蔽。《管子.水地》:「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
2.守。通「保」。《墨子.非攻》:「濟三江五湖,而葆之會稽。」
3.保持。通「保」。參見「葆真」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草盛。《說文解字.艸部》:「葆,艸盛貌。」

2.叢生草。《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剌王劉旦》:「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唐.顏師古.注:「草叢生曰:『葆』。」唐.陸龜蒙〈彼農〉詩之一:「首亂如葆,形枯若腒。」明.宋濂〈示呂生〉詩:「俯視佔畢徒,孤篁出叢葆。」

3.隱藏、掩蔽。《管子.水地》:「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莊子.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4.古代以氂牛尾或鳥羽等製成之裝飾物,形多下垂如蓋。用於舞蹈、儀隊車仗中,葬禮時亦用於引導棺柩隊伍。《玉篇.艸部》:「葆,又羽葆也。」《禮記.雜記下》:「司馬執鐸,左八人,右八人,匠人執羽葆御柩。」唐.孔穎達.正義:「羽葆者,以鳥羽注於柄頭,如蓋,謂之羽葆。葆謂蓋也。」《三國演義》第四九回:「前左立一人,手執長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

5.用土石築成之小城。通「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

6.守護、守衛。通「保」。《墨子.非攻》:「濟三江五湖,而葆之會稽。」《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唐.司馬貞.索隱:「姚氏案宋均云:『葆,守也。』」

7.保持。通「保」。《莊子.田子方》:「緣而葆真,清而容物。」明.袁宏道〈行素園存稿引〉:「載於言則為文,表於世則為功,葆於身則為壽。」

8.珍貴、珍愛。通「寶」。《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南朝宋.裴駰.集解:「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唐.柳宗元〈辨鬼谷子〉:「而世之言縱橫者,時葆其書。」

9.幼兒小被。通「褓」。《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史記.卷四三.趙世家》:「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南朝宋.裴駰.集解:「徐廣曰:『小兒被曰葆。』」

10.姓。如明代有葆光先。

注音: ㄅ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