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ㄚㄖㄨˊ:「ㄘˊㄧㄝˋㄊㄧˊ」、「ㄩㄝˋㄌㄨㄛˋㄊㄧˊㄕㄨㄤ滿ㄇㄢˇㄊㄧㄢ」。
  2. ㄏㄟㄙㄜˋㄖㄨˊ:「ㄏㄟ」、「ㄈㄚˇ」、「ㄩㄣˊ」、「ㄌㄧㄡㄌㄧㄡ˙ㄉㄜㄒㄧㄡˋㄈㄚˇ。」
  3. ㄨˊㄇㄟˊㄧㄡˇㄖㄨˊ:「ㄏㄨㄚˋㄨㄟˊㄧㄡˇ」。
  4. ㄧˊㄨㄣˋㄘˊㄗㄣˇ˙ㄇㄜㄋㄚˇㄌㄧˇ˙ㄉㄜㄧˋ˙ㄙㄖㄨˊ:「ㄗㄨˊㄉㄠˋㄗㄞ?」
  5. ㄏㄜˊㄌㄧㄣˊㄕˊㄐㄧˊㄏㄜˊㄑㄧˇㄌㄞˊㄇㄟˊㄧㄡˇㄗㄨˇ˙ㄉㄜㄑㄩㄣˊㄓㄨㄥˋㄖㄨˊ:「ㄏㄜˊㄓ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黑色的。
    【例】烏髮、烏木、烏雲
  2. 烏鴉的簡稱。
    【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參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3.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
[形]
黑色的。如:「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
[動]
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
[副]
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o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顏色名。指黑色。
  2. [[形] ] 引申作不乾淨的、不光明磊落的。
  3. [[形] ] 形容天色昏暗或光線不足。
音讀: 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Oo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烏鴉。《說文解字.烏部》:「烏,孝鳥也。」《詩經.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樂府詩集.卷一六.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六:「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既高飛,羅將奈何!」南朝梁.武帝〈孝思賦〉:「慈烏反哺以報親,在蟲鳥其尚爾。」

2. 黑色。宋.陸游〈記夢詩〉:「烏巾白紵憶當年,抵死尋春不自憐。」《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齣》:「從錦花,懶能臨掠烏雲鬢。慵點絳唇,對謾當爐傚學文君。」

3. 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

4. 「日」之代稱。古代神話傳說以為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因以「烏兔」代稱日月。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唐.呂巖〈七言詩六十三首之八〉:「但得煙霞供歲月,任他烏兔走乾坤。」唐.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遙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

5. 疑問代詞。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6. 「烏乎」:嘆詞。表示慨歎。也寫作「烏呼」、「烏虖」、「嗚呼」、「於戲」。《韓非子.難二》:「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數弊也。』」《漢書.卷一○○.敘傳下》:「烏呼史遷,薰胥以刑!幽而發憤,乃思乃精,錯綜群言,古今是經,勒成一家,大略孔明。」

7. 姓。如春秋時有烏餘,戰國有烏獲。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