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ùn d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相反詞: | 1.靜止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ùn dòng |
解釋:
1.物體相對於另一物體位置的變化。如:「板塊運動」、「造陸運動」。 2.指人或動物活動。如:「變形蟲是以偽足來運動及捕食。」清.徐珂《清稗類鈔.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儉》:「今姑舉廣東大埔一邑婦女之特點言之,則因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 3.各種鍛鍊身體、增加體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活動。如:「運動選手」、「平衡木運動」。 4.社會中有目的、有組織而規模較大的群眾活動。如:「女權運動」、「白話文運動」。 5.因某種目的而奔走遊說。《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過經費無多,館況是不見得很佳的,你願意謀事,我就替你去運動起來。」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陳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運動某權貴,得調江寧藩司。」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ùn dong |
解釋:
遊說他人或奔走鑽營以求達到某種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約定了,只待慕政回來,故意談些東洋的好處,來運動他。」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tion |
作者: | 洪得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力學名詞。運動是對人體或物體作用不同大小的力量,使其隨著時間的進行而在空間產生位置的變化。運動包含平移(線運動)和角運動(旋轉)兩種基本型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Motion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哲學中的運動(motion)有兩個意義:(1)廣義指一切形式的變動(change),包括質、量、位置、形狀與潛能等;(2)狹義的運動則指「移動」(movement),指物體間相關空間位置的改變或是改變空間位置的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底斯(Parmenides, 540~470 B.C.)與芝諾(Zeno, 340~265 B.C.)都反對運動的可能性,但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 460~370 B.C.)則以為運動是原子(atom)的內在特性。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將宇宙中的一切運動都視為依存於靈魂世界的自我推動力量。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則把空間的移動當作運動的三種類型之一,使得運動具有物理學上的意義。近代大科學家牛頓(I. Newton, 1642~1727)更一舉提出了運動三大定律,成為當代物理學研究的礎石。 基本上,在當代學說中,運動包含兩種性質:一為連續性,一物體從其一點移動至另一點,是一種連續的過程系列;二為相對性,一物體的運動相對於另個物體。如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種種運動,均是相對於地表而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運動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ūn-tō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