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讀通鑑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讀通鑑論〕是王船山的史論力作,全書共三十卷,卷末一卷;撰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時船山先生六十九歲。本書上起秦始皇,下終五代;除本論三十卷外,卷末一卷尚有敘論四篇。船山自謂:「編中有大善大惡,昭然耳目,前有定論者,皆略而不贅,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其不盡然之實,均於善而醇疵分,均於惡而輕重別。因其時,變其勢,察其心,窮其效,所由與胡致堂諸子之有以異也。」又說:「司馬氏之名是編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治之所資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馭政,則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資。而善取資者,變通以成乎可久。設身於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於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國是在焉,民情在焉,邊防在焉,臣誼在焉,臣節在焉,士之行己以無辱者在焉,學之守正不陂者在焉,雖抱窮獨處而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故曰通也。」述作是書之意甚詳。
  船山治史,係以經學為史學之體,以史學弘經學之用,故〔春秋〕經世之意,於其史論中灼然可見。船山嘗謂:「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為史者記載徒繁,而經世之大略不著,後人欲得其得失之樞機以效法之,無由也,則惡用史為?」說明史的作用在鑑往而知來,鑑古以證今。
  船山治史的精神與方法,均見於〔讀通鑑論〕卷末之敘論,其言曰:「天下之生一治一亂,當其治,無不正者以相干,而何有以正?當其亂,既不正矣,而又孰為正?有離有絕固無統也,而何有正不正邪?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惟為其臣子者必私其君父,則宗社已亡,而必不忍戴異姓異族以為君。若夫立乎百世以後,恃百世以上大公之論,則五帝三王之大德,天命已改,不能強繫之以存,故杞不足以延夏,宋不足以延商,夫豈忘禹、湯之大澤哉?非五子不能為憂而歌洛汭,非箕子不能為商而吟麥秀也。故昭烈亦自君其國於蜀,可為漢之餘裔,而擬諸光武為九州兆姓之大君,不亦誣乎?充其義類,將欲使漢至今存而後快,則又何以處三王之明德,降苗裔於偏氓邪?……正不正,存乎其人而已矣。正不正,人也;一治一亂,天也。猶日之有晝夜,月之有朔弦望晦也。非其臣子以德之正逆,定天命之去留,而詹詹然為已亡無道之國,延消謝之運何為者邪?」不以天下私一人,不重視一姓之興亡,正不正存乎其人,係船山史論「公天下」之旨。
  船山又說:「天下有大公至正之是非焉;匹夫匹婦之與知,聖人莫能違也,然而君子之是非,總不與匹夫匹婦爭鳴,以口說為名教,故其是非一出,而天下莫敢不服。……故〔春秋〕之作,游夏不能贊一辭,豈灌灌諄諄取匹夫匹婦已有定論之褒貶,曼衍長言以求快俗流之心目哉?……孟子曰:〔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惟其片言而折,不待繁言,而被詐遁之游辭,不能復逞。」為船山史論「力行以求仁」之旨。
  船山並指出:論史者有淺中無當之失矣,乃其為弊尚無傷於教,無賊於民也。抑有纖由嵬瑣之說出焉,謀尚其詐,諫尚其譎,儌功而行險,干譽而違道,獎詭隨為中庸,誇偷生為明哲,以挑達搖人之精爽而使浮以機巧裂人之名義而使枉,此其於世教與民生也,災愈於洪水,惡烈於猛獸矣。故正人心風俗,重彝倫廉恥,實為修史論史之先稱,故船山謂「此篇〔讀通鑑論〕所述不敢姑容,刻志兢兢,求安於心,求順於理,求適於用」。乃船山論史「心安理得,體用合一」之旨。
  船山又云:「三王之遺澤,存十一於千百而可以稍蘇,則抑不能預謀漢、唐以後之天下勢異局遷,而通變以使民不倦者奚若?……編中所論,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於聖治之本,而就事論法,因其時而酌其宜,即一代而各有弛張,均一事而互有伸詘,寧為無定之言,不敢執一以賊道。」則船山史論有「因時以制宜,順勢以循理,斯可以適其時得其理」之作用。
  綜上所述,可知船山治史,有體有用,有事有則,有理有義,有褒有貶,秉春秋筆,鑄名山文,於史學中涵哲理,故船山之史論,可謂之歷史哲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讀通鑑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