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教無類 - 教育百科
ˇ
ˋ
ˊ
ˋ
  • 漢語拼音 yǒu jiào wú lè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ǒu jiào wú lèi
解釋:
  1. 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智愚等的分別。語出《論語.衛靈公》。
    【例】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嘉惠了無數的莘莘學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有教無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ǒu jiào wú lèi
解釋: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有教無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語出《論語.衛靈公》。
典故說明:
無類,不分等第種類。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張「有教無類」,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衛靈公》中。他認為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門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首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來「有教無類」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使用類別
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例句
  1. 王老師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
  2. 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有教無類,嘉惠無數莘莘學子。
  3. 不論學生的貧富貴賤,身為一個老師都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4. 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他不顧生活條件艱困,自願到離島教書。
  5.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得許多貧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辨識:
近義成語
一視同仁
形音辨誤

典源: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1)。」

〔注解〕 (1) 類:等第種類。
書證:
01.《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源)
02.《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
03.唐.白居易〈省試性習相近遠賦〉:「原夫性相近者,豈不以有教無類,其歸於一揆?習相遠者,豈不以殊途異致,乃差於千里?」
04.《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列傳上》:「聞聖人之道,無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無類。」
05.《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列傳》:「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有教無類,自誠而明。」
06.《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有教無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有教無類。』」這句話說明孔子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沒有任何限制。孔子所處的時代,基本上仍是貴族階級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主張,則打破了這種藩籬,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孔子的門下,有富如冉有、子貢者,亦有貧如顏回、原思者;有貴如孟懿子者,亦有庶如子路者;有魯如曾參者,也有愚如高柴者,時人甚至有「夫子之門何其雜也」之譏。孔子可說是十分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張。
  歷來學者對於「有教無類」的解釋,大致對於「類」的看法可分為兩類:一是「階級之類」或「族類之類」,此為外在的分別;另一則是「氣質之類」,此為內在的區別。前者如馬融所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皇侃疏說:「人乃有貴賤,同宣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後者則如〔朱熹集註〕所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事實上,不論是外在之類或內在之類,這些生來的差別,都不應該成為不予教育的藉口,因為教育本就是每個人所需要的,而教育的功用則是在「因地取材,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漫無限制的,〔述而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必須是自願受教的,即使是微薄如束脩者,仍是學者表示主動學習的重要象徵。由此可看出孔子對於受教者人格與自由的尊重。
  孔子所收學生,除不分貧富貴賤外,也不論天資高低;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評論他的四位學生,指出:「柴也愚 ,參也魯 ,師也辟,由也喭。」柴是高柴字子羔,參是曾參,師是顓孫師,就是子張,由是仲由即子路。孔子指子羔「愚直」,曾參 「魯鈍」,子張「注重表面動作」,子路則「粗野」,他們四人雖都有缺點,但經過孔子教誨以後,均有所成就。
  總之,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一方面代表了對於教育對象的確定,一方面也表示了孔子對於教育功能的期望。在孔子的想法中,教育的對象是沒有任何種類差別的,只要學習者本身真的願意接受教育;而教育作用則無分人之材質種類,「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無論是教育對象的規定或教育作用的期許上,「有教無類」的思想對於後世的教育工作者可做為施教的圭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教無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