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家圖書館(含五大圖書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al libraries
作者: 宋建成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家圖書館通常由一國的中央主管機關設置,是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有「圖書館中的圖書館」之稱。各國政治、社會、文化等皆不同,使國家圖書館的定義與功能不盡相同。但探究世界主要國家圖書館的基本功能有四:(1)蒐集及典藏國家文獻:透過呈繳制度,完整徵集本國出版物。隨著電腦、通訊及網路科技的發達,送繳的範圍已擴及電子媒體及網路資源;(2)編製國家書目:館藏依送繳而永遠保存,日益豐富,已成為國家總書庫;必然將予以分類編目、組織整理,編製國家總書目,發行紙本、光碟、網路三種形式,終而成為全國書目資訊中心;(3)典藏數位化:自1992年起歐美先進國家數位圖書館作業陸續展開,挾其豐富的古今館藏,進行館藏數位化,提供網路傳播;(4)輔導及研究全國圖書館事業:基於典藏豐富,專業人員較多,服務完善,乃居於一國圖書館事業的領導地位,而擔負起規劃協調全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職責。世界各國莫不設置國家圖書館。我國的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成立於1933年,詳如本大辭典「國家圖書館(臺灣)」辭條,茲不贅述。世界知名國家圖書館眾多,列舉5所歷史悠久,館藏極為豐富,館員較多者,簡述其特色。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簡稱BnF)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圖書館,起源於1368年查理五世建立皇家圖書館。1537年法蘭西一世頒布「蒙彼利埃敕令」(Ordonnance de Montpellier),此即呈繳制度的濫觴,規定任何出版物均須以一冊呈繳皇家圖書館。此後,所有的法國皇帝,均熱衷建立他們的圖書館。1789年法國大革命,將皇家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向國民開放。1811年該館著手編製法國全國總書目。由於承襲法國呈繳制度的精神,國家圖書館從不因考慮典藏空間,而捨棄某些出版物,以求完整無缺,致20世紀始終面臨館舍不足的問題,但以豐富的收藏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寶。及至1988年終於宣布在巴黎第13區遷建新館(Tolbiac-Mltterrand館),工程經費70億法郎,1996年啟用;舊館(Richelieu館)存放古籍等特藏。擁有印刷型圖書3100萬冊,以年增加9萬冊為目標。新館可容納3,600閱覽席位,館員2,800人。該館首開使用者付費規定,1日的入館證需3.5歐元;年度入館證38歐元(學生20歐元)。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成立於1973年,係由分散轉為集中式管理,將原大英博物院(1753年設)的圖書館獨立,結合其他機構,而成立一所國家圖書館。該館承繼大英博物院圖書館除呈繳法制度收藏全英國出版物外,還藏有極具價值的珍善本和手稿;且結合原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及國立科技借閱圖書館(National Lending Librar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負責的館際互借系統合併為該館借閱部,其後易名文獻供應中心(Document Supply Centre);原科技資訊辦事處的功能轉為該館研究發展部;原英國書目服務公司轉為該館書目服務部;以及合併其他機構。另該館原有18個單位分散在不同幢館舍,1976年在倫敦聖潘克拉斯(St. Pancras)遷建總館予以集中,工程經費4.5億英鎊,總樓板面積112,643平方公尺,1996年竣工,可容納1,277閱覽席位,5,700個網路節點,館員2,393人,擁有包括世界各國3,000種以上的語文及方言的藏書1600萬冊,其中400萬冊存放在西約克郡的波士頓斯巴(Boston Spa),該處有文獻供應中心及書目服務。報紙56,335種存放在倫敦北郊報紙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簡稱LC)於1800年成立於首都華府。館長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其首要任務是利用館藏為國會議員及各委員會提供參考諮詢服務。以1914年設立立法參考局,1970年更名為國會研究服務部為主要單位,提供立法資料研究服務、立法參考服務、自動化資訊服務、圖表及翻譯服務並出版刊物。該部就有館員860人,其中587人是研究及資料專門分析家,273人為事務及行政管理人員。1846年依「著作權法」著作人應將著作物送繳至該館,1897年該館設著作權局,成為送繳制度的執行單位。1971年該館正式實施出版品預行編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簡稱CIP)作業,該館擁有館藏包括460種語言1.38億冊(件),館員3,700人。2007年在維吉尼亞州Culpeper成立美國國家視聽保存中心(National Audio/Video Conservation Center),保存國會圖書館館藏美國影音文化資產,並進行館藏數位化。俄羅斯的國家圖書館因歷史的發展,形成兩個。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圖書館(Russian State Library)是蘇聯(USSR)的國家圖書館;在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Russia)過去是俄羅斯的國家圖書館。蘇聯解體後,兩館都擔負俄羅斯的國家圖書館功能,享有書刊送繳的權利。前者源起於1826年魯勉採夫博物館(Moscow Public and Rumianstev Museum),1925年圖書館部分改稱國立列寧圖書館,1992年改稱現名。擁有249種語文的藏書4400萬冊(件),每年進新書40萬冊,館員2,400人。後者為1795年加德琳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在聖彼得堡所建帝國公共圖書館,1932年更名為國立薩爾特科夫—謝德林(Saltykov-Shchedrin)公共圖書館,1992年改稱現名。擁有超過3602萬件藏書,館員超過2,000人。兩館不分軒輊,其規模均屬世界級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Bibliothek,簡稱DDB)係兩德統一後,1990年由萊比錫東德國家圖書館(建立於1912年)、法蘭克福西德國家圖書館(建立於1946年)及其德國柏林音樂檔案館(建立於1970年)組成,2006年改稱現名。依德國法律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送兩圖書館各1冊,現有館藏萊比錫國家圖書館9558萬冊、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7857萬冊;館員650人。入館須購閱覽卡,1日者5歐元,1月者15歐元,1年者38歐元。全世界現有160個國家圖書館。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綜合性研究圖書館部,下設國家圖書館組;1974年設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每年召開會議乙次。也有許多區域性性質,如亞洲暨大洋洲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1979年設立,包括26國國家圖書館所組成,每2或3年開會乙次,商討國家圖書館館際交流與合作事宜。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家圖書館(含五大圖書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