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意謂他人的心意,我可以揣度出來;語出〔詩經‧小雅‧巧言〕。〔韓詩外傳‧卷四〕舉述一則齊桓公的故事,來闡發這句詩的意義。有一回齊桓公單獨和管仲謀畫攻打莒國,後來居然整個國都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桓公問管仲為什麼會這樣,管仲認為可能跟東郭牙有關係。桓公把東郭牙找來,管仲問東郭牙是不是他說出去的,他說是。管仲問他怎能知道要討伐莒國的機密。東郭才說「我聽說執政者有三種特別的表情,我憑著君王的表情判斷而猜測到這件事。」管仲問是那三種表情。東郭才說:「歡欣喜悅是參加典禮、欣賞音樂舞蹈之後的表情;憂愁哀傷是遇到喪事的表情;勇猛亢奮是準備打仗的表情。憑著這樣的區分,我就知道君王當時心裡想著軍事的大事。」管仲又問:「那你怎麼知道目標是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我看你的手指向東南,又觀察你的嘴型,因而判斷是莒。」桓公說:「很好!〔詩經〕上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東郭牙說:「人的眼睛是心意的表徵,言語則是行動的標示。智者對別人的心意,不必刻意探察就能知道。觀察外貌,注意表情和指向,仔細分辨判斷,對別人的心意就可充分了解了。」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齊宣王問孟子,要有怎樣的德行,才可以王天下?孟子說:「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可以保民嗎?孟于說:「可以。」齊宣王又問:何以見得?孟子說:「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王曰:「有之。」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說:這就是仁術,因為君王見牛未見羊也,接著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這段話上文是齊宣王請孟子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孟子先說孔子之門,不講述那些靠武力和權術稱霸天下的人,只講行王道的仁政。並根據聽人說宣王的一件事,推論宣王有仁心,當然可以行仁政,就是要把牛換做羊去祭鐘的這件事。這件事使齊國人以為宣王吝嗇,捨不得殺牛祭鐘,而換一頭羊。孟子說是因為宣王當時只看見牛,想到牠被殺時的慘象,卻未看見羊,沒想到羊被殺時也會發抖,因為君子對於禽獸,喜歡看見牠活著,不忍看著牠死去;聽到牠臨死時的哀鳴,就不忍心吃牠的肉,所以君子總是盡量地遠離廚房,以避免看到這些悽慘的景象,主要的是有不忍之心。
  齊宣王聽到孟子的解釋,非常高興,就引用〔詩經‧小雅‧巧言〕的這兩句話讚美孟子對人的了解,深入人的內心,回想起來,當時自己確是不忍見牛因被殺而恐懼發抖,並沒想到會引起人的誤會。又問孟子何以會了解自己的心情,又何以斷定自己能王天下。
  孟子說有仁心,就可以施仁政,那麼就可王天下,如果不能完成王業,是因為不肯施恩於民,就像「為長者折枝」這麼簡單的事,如果說做不到,是因為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用以鼓勵宣王推行仁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