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杵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ˋ
部 + 4 畫 = 8 chǔ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舂米的器具。如:「杵臼」。
  2. 擣衣的木棒。
  3. 呆立不動。如:「你別杵在那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杵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ǔ
解釋:
  1. 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圓木棒。由上細下粗的堅木做成。
    【例】藥杵、砧杵、舂杵 ◎
  2. 一種古代的兵器,因形狀像杵而得名。
    【例】降魔杵、血流漂杵
  3. 呆立不動。
    【例】他杵在那裡幹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ǔ
解釋:
[名]
1.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圓木棒。由上細下粗的堅木做成。如:「藥杵」、「杵臼」。《易經.繫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唐.儲光羲〈田家雜興〉詩八首之一:「百草被霜露,秋山響砧杵。」
2.兵器名。因形如杵而得名。《書經.武成》:「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宋史.卷二七九.呼延贊傳》:「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斤。」
[動]
1.捅、突刺。如:「拿指頭杵他一下。」
2.呆立不動。如:「你杵在那裡幹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泰雅族的木杵為一根木棒製成的細腰線形杵,多以堅硬的榕樹或樟樹刳削而成;中間細腰處為握把,兩端較粗為捶頭,多用於舂米或搗製粟米為主。 一般婦女兩三人輪流舂搗小米去糠以成食米;有些較小的木杵則用於搗碎酒麴、或其他易碎而用量較少的食物。
知識 1: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杵
分類: 物料工具和裝備:農具:杵
族群: 泰雅(Atayal)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功能用途: 食炊具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阿美族的飲食加工用具約有木臼、杵(木、石)、蒸桶、炊壺、籩等。主要材料為木材、石材、籐等。 木臼,是把榖舂成米及製作tulum(麻糬),或在搗舂晒乾的豆類、花生等食物很重要的飲食加工用具。杵為臼的附屬品,可分為三種:石杵、雙杵和單杵。其用途為搗舂穀物、米、打tulum之用。 杵以木杵居多,分單杵(打粟具為脫穗)、木雙杵和石杵(舂米或製tulum)。除了石杵以石材製成外,其他二種均以木材製成。木杵磨損了隨時可重作新的,但是石杵製作不易,較木杵珍貴,故至今仍多保存。 傳統上,木臼和杵是每戶阿美族人家生活之必要用具。現今阿美族人使用木臼和杵的比率明顯減少許多,多用於特殊祭典如豐年祭或文化觀光活動和展示之用。
知識 2: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杵
分類: 物料工具和裝備:飲食加工用具:杵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阿美(Amis)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功能用途: 食具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杵以質地堅硬的實木刨削製成,雅美語稱為「a o」,與臼「asong」是搗小米kadai的同組用具。「杵」在雅美族裡大多是男人在使用,尤其小米祭時,只有男人可以搗小米。 另外,用於捶搗檳榔用的小石杵,老人家吃檳榔時,因牙齒脫落無法咀嚼,便會利用小石杵將檳榔搗碎後食用。
知識 3:
砍削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杵
分類: 物料工具和裝備:飲食加工用具:杵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雅美(Yami)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u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舞具名。流行於臺灣原住民地區的打擊樂器,有四種不同的用途:一、音樂演奏用:在邵族地區流行,出現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旅遊者參觀而製,演出形式由數名至十餘名婦女,各執長短不同的杵,在石盤上輪流樁擊,以發出優美的旋律,稱之為杵樂;在曹族,還有一種奏完杵樂後唱的歌,稱為杵歌。二、儀禮中使用:在雅美族豐年祭上,以杵擊臼作為儀禮之用,只有節奏,並無旋律,擊時可唱杵歌。三、搗穀使用:在泰雅族,杵僅在搗穀時使用,數名婦女手持大小長短一致的杵,邊搗邊唱。四、音樂演奏和搗穀兼用:在布農族部分地區和過去的平埔族地區,由數名婦女各執長短不同的杵,搗穀於石盤或臼內,有時伴以歌聲,有音樂演奏和搗穀雙重功用。
參照: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ú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擂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