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薰 - 教育百科
播放
ˇ
部 + 14 畫 = 18 xū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薰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對生,赤花,黑實,具香氣。可去臭氣,治傷寒、頭痛及腰痛等。
  2. 感染、感化。如:「薰陶」、「薰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薰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ūn
解釋:
  1. 植物名。豆科零陵香屬,多年生草本。葉對生,花蕊呈淡紫色,果實為墨色,有香氣。可以去除臭氣,治傷寒、頭痛、腰痛等。
    【例】薰草因為氣香如蘭,所以又稱為佩蘭。 △蕙草
  2. 用松枝、木炭等燃燒後的火煙燒烤食物,使具特殊風味。通「熏」。
    【例】薰魚、薰肉
  3. 感染、感化。
    【例】薰陶、薰染
  4. 溫暖、和煦。
    【例】薰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ūn
解釋:
[名]
1.植物名。報春科珍珠茉屬,「佩蘭」、「薰草」之古稱。參見「佩蘭」條。
2.香氣。宋.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詞:「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3.煙氣。晉.陸機〈演連珠〉詩五○首之二四:「尋煙染芬,薰息猶芳。」
[動]
1.以火灼炙、燒灼。通「熏」。如:「薰魚」、「薰肉」、「利欲薰心」。晉.潘岳〈馬汧督誄〉:「將穿響作內焚穬火薰之,潛氐殲焉。」
2.感染﹑感化。如:「薰陶」。唐.韓愈〈爭臣論〉:「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宋.程頤〈論經筵第一劄子〉:「今士大夫家善教弟子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與之居處,使之薰染成性。」
3.教訓。《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他那意思,想著要把乾綱振起來,薰她一薰。」
[形]
溫暖的、和煦的。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香菸。用薄紙捲細菸草做成的紙菸。
    例如:食薰 tsia̍h-hun(抽菸)。
  2. [動] 用物體燃燒所產生的煙來燻別的東西。
    例如:點蠓仔香薰蠓。Tiám báng-á-hiunn hun báng. (點蚊香來燻蚊子。)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