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以貫之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yī yǐ guàn zh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 yǐ guàn zhī
解釋:
語出《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指用一種道理貫通於各類事物之中。《三國志.卷一三.魏書.鍾繇傳》:「先帝聖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一以貫之。」《五燈會元.卷一六.簽判劉經臣居士》:「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以貫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孔子與曾參討論什麼是「道」的問題,告訴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認為他所說的道,雖然包羅萬象,按其理實是一貫的。孔子走後,其他的門弟子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回答說:「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忠恕」兩字的涵義,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另外,在〔中庸〕第十三章中,孔子曾講過「忠恕運道不遠」,可見「忠」和「恕」離開孔子的「道」不遠,但並不等於「道」。「忠」和「恕」是達到「道」的方法。而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仁」,「忠」和「恕」是達到「仁」的方法。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中心,他在講人生的意義或人類行為的標準,或探討人與人相互關係的時候,總喜歡提出一個「仁」字,作為最高的目標。孔子把「仁」或「道」,若得比一個人的生命還要重要,所以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一生論仁的話極多,專就〔論語〕一書來講,全書五百零八章中,論仁的有五十八章,占全書九分之一強。〔論語.里仁篇〕一共有二十六章,其中論仁的有六章,占全篇章數四分之一弱。
  孔子所說的「仁」,意義非常廣泛,可包括忠、愛、勇、恭、寬、信、敏、惠等各種德目,是道德的總名稱。蔡元培說:「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胡適之則說:「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即是仁。」
  孔子所說的「道」,也就是指與生俱來的「仁心」。天理人心都融合在「道」中,能「存誠」即「盡仁」,能「盡仁」即「盡道」,是一貫的。
  孔子所說的道,以孝弟之道、君子之道為根基,推演為邦國之道、平天下之道,以至通於天命、極於性命之善道為歸結,也是一貫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