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曾國藩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zēng guó f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ēng guó fán
解釋:
人名。(西元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清湖南湘鄉人。倡率湘軍,滅太平天國,以功封一等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歷任兩江及直隸總督。治軍居官,粹然有儒者風度,學通漢宋,破除漢宋門戶之爭。卒諡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曾國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碧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泊涵,號滌生,入翰林院後改名國藩;生於清嘉慶十六年,卒於同治十一年。祖籍衡陽,清初遷居湘鄉。二十三歲考取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二十八歲中進士,朝考獲一等第三名,進呈宣宗改為第二名,並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其後十年間,由七品檢討升為四品侍講,再升為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再擢授為內閣學士。
  曾國藩年少時讀書很用功,中進士後仍苦讀潛修,遂奠定其日後豐富的學養。他非常敬佩理學家唐鑑,曾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登門向其請教「求為學之方」,唐鑑告之應熟讀〔朱子全書〕,並且要身體力行,國藩受其影響,乃重視義理之學。以此曾國藩日後為自己日常生活所訂的課程是:(1)敬;(2)靜坐;(3)早起;(4)讀書不二;(5)讀史;(6)謹言;(7)養氣;(8)保身;(9)日知所亡;(10)月無忘所能;(11)作字;(12)夜不出門。可知他作息規律,並且自律性很強,因而使其修養的內容更為充實。
  初在京城任事時,國藩即曾數上書直諫。太平軍興,國藩在籍奉命籌組湘軍,負責對抗太平軍,總而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當年國藩治軍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精神教育,而精神教育的基本原理,來自儒家的仁與禮。他說:「待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發達,望其成立,則人知恩矣。禮者,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傲也。……守斯二者,雖蠻陌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可見國藩深信道德對人心感化的力量。
  國藩對於禮特別重視。他說:「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他非常推崇〔五禮通考〕,認為其「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依曾國藩對於禮的內涵的看法,認為應擴充為十四宗,即:官制、財用、鹽政、漕務、錢法、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兵制、兵法、刑律、地輿、河渠。這都是「經世之大法」,國藩的思想裡,禮就是經世,經世就是禮,二者是一體不分的。
  曾國藩也是清末自強運動的主導者,由於其受經世之學的影響,加上長期帶兵的經驗,使得他非常關心有關洋務的書。例如馮桂芬在咸豐十一年(1861)所著〔校邠廬抗議〕指出中國不如人者,為船堅砲利,主張在各通商口岸設船砲局的看法,便受到曾國藩的推崇。而曾國藩所練的湘軍,最後終能肅清太平軍,便曾受利於洋砲洋槍,所以奕訢等發動自強運動時,即極力支持。在同治二年(1863)後,許多重要的自強事業,便是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相繼推動,並均受曾國藩主導的影響。
  曾國藩主導的自強事業,最重要的是設立江南製造局與派幼童赴美留學。當時曾國藩接受容閎的建議,在江南製造局廠旁設立一所兵工學校,使得自強運動得以在國內紮根,可說創軍事機械教育之始。而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等科,則更是開敢中國近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曾國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