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吳騫(1733-1813) - 教育百科
(1733-1813)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文晉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吳騫,字槎客(楂客),一字葵里(揆里),號兔床,又號愚谷。生於雍正11年(1733),卒於嘉慶18年(1813),享年81歲。浙江海寧人,先世原籍安徽休寧,自曾祖父吳萬鍾由休寧徙家浙江海寧(一名海昌)後,始居於新倉里小桐溪。騫生有二子:長曰壽照,次曰壽暘。
  吳騫生負異稟,過目成誦,雖聰穎如此,卻因不喜仕宦而只取得明經的資歷,他將精神心力投注在藏書校勘方面;〔海昌備志〕記載吳騫:「篤嗜典籍,遇善本,傾囊購之弗惜,所得不下五萬卷,築拜經樓藏之」,對於極為珍貴難得的宋元槧本更另闢千元十駕善本書室收藏,這樣的雅意與黃丕烈的百宋一廛稱號相互輝映,意謂千部元板遂及百部宋板,如駑馬十駕也,一時傳為藝壇佳話。藏書之外,吳騫更收藏金石古器物,包括圖繪、碑銘、鼎彝、劍戟、幣布、圭璧、印章、丹漆、陶旊、象犀及竹木等,而無論藏書或器物,吳騫都考稽詳實,書寫於書錄之上。在今存的〔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中,可以看出吳騫在藏書的考校及鑑別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這都是由於他勤於鈔書和校書的成果,當時著名藏書家陳鱣有「一樓燈火夜讎書」的詩句來描述吳騫的勤奮。
  吳騫藏書之餘亦能文、工詩、善畫。〔清史列傳〕稱其詩文「詞旨渾厚,氣韻蕭遠」,畫則模仿倪迂之作。陳鱣在〔愚谷文存〕序中稱讚吳騫:「品甚高,誼甚古,而學甚富,著述等身,顧不屑為流俗之文,夙共當世賢大夫相往還,與之上下議論,晚年益深造自得,遠近學者宗之」。當時與之交游的文士有陳鱣、周廣業、黃丕烈、吳翌鳳、鮑廷博、盧文弨、錢大昕、杭世駿、朱彝尊、顧千里、秦小峴等人,由於這些人多為收藏或校勘名家,所以對於吳騫的學識有很大的幫助。
  吳騫刻有〔拜經樓叢書〕,全書30種,18冊,除刻入自撰作品外,還刻有自己收藏的希見善本書;如陶淵明、謝元暉、羅昭諫諸集,都是取宋元善本重刻。自撰作品眾多,有〔拜經樓詩集〕、〔愚谷文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國山碑考〕、〔詩譜補亡後訂、拾遺〕、〔子夏易傳疏〕、〔桃溪客語〕、〔扶風傳信錄〕、〔西湖蘇文忠公祠從祀議〕、〔南宋方爐題咏〕、〔陽羨名陶錄〕、〔孫氏爾雅正義拾遺〕、〔萬花漁唱〕、〔哀蘭絕句〕、〔論印絕句〕、〔蜀石經毛詩考異〕、〔拜經樓詩話〕、〔拜經樓集外詩〕、〔蠡塘漁乃〕、〔小桐溪吳氏家乘〕等20餘種。由於吳騫的雅好文藝,又兼收藏豐富,所以在清代中期成為和黃丕烈齊名的大藏書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吳騫(1733-1813)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