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家思想 - 教育百科
墨 | |
家 | |
思 | |
想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hists |
作者: | 張芬芬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墨家在先秦是一大學派,[韓非子]謂:「世之顯學,儒墨也。」由戰國至漢初,人亦多以儒墨並稱;但[史記]對墨子的介紹卻極簡略。 據傳墨家是一組織嚴密的團體,項退結在其[中國哲學辭典‧墨家]中說:「墨家不是一講學的團體,而是一行動的團體,一戰鬥的團體。」由於此一特色,曾使墨家轟動一時,但亦因此一特色,造成此派迅速衰落。墨家的思想主要見於[墨子]一書,大抵為墨子門人所記;胡適將[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小取、大取等六篇稱為「墨辯」,其內容主要在與名家爭論邏輯問題,其取向與其他諸篇宣講墨家理念不同。 由[墨子]一書來看,墨家思想中心在「興天下之利」,目的在如何改善社會生活,是純就當時實際生活情況而論,與儒家之重文化德性有別。墨家思想要旨有五:一是「兼愛」,因為一切亂源起於不相愛,個人與國家皆如此,人若普遍相愛,則可消弭爭端,故兼愛具實用價值。二是「尚同」,墨者以為欲平亂求治,必須統一思想,即人人放棄自身的是非標準,服從在上者的統一標準,即是所謂「尚同」;而在上者則應服從天意,亦即「天志」。三是「非攻」,因戰爭不義且無利,是天下之大書,君子應為天下興利除害,故必須堅持非攻。四是「非儒」,墨者只以生活中之實利為價值,輕視禮制文物,譏儒者不事生產;並反對儒者法古。五是「非樂」,墨者只重致用,將一切與物質生活無直接關係的文化活動貶低,認為樂足以廢事,無利於天下,所以非樂。 至於墨辯六篇,除補充墨子理論與少數論及初步科技的文字外,還有涉及邏輯、知識論及其他哲學問題的文字,此乃中國古代研究邏輯與知識問題的主要貢獻。梁啟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對墨家有如下的評論:「墨家只承認社會,不承認個人,據彼宗所見,則個人唯以『組成社會一分子』之資格而存在耳,離卻社會,則其存在更無何等意義。此義也,不能不謂含有一部分真理。然彼宗太趨極端,誠有如莊子所謂『為之太過,已之太順』者,結果能令個人全為社會吞沒,個性消盡,千人萬人司鑄一型,此又得為社會之福矣乎?荀子譏其『有見於齊,無見於畸』,蓋謂此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墨家思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