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bā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ㄤˊㄌㄧㄝˋㄨㄟˋㄘˋㄖㄨˊ:「ㄆㄞˊㄅㄢ」、「ㄅㄢㄘˋ」。
  2. ㄖㄣˊㄑㄩㄣˊ˙ㄉㄜㄗㄨˇㄅㄧㄝˊㄖㄨˊ:「ㄈㄣㄅㄢ」、「ㄅㄢㄐㄧˊ」、「ㄕㄥㄒㄩㄝˊㄅㄢ」。
  3. ㄍㄨㄥㄗㄨㄛˋ˙ㄉㄜㄕˊㄉㄨㄢˋㄖㄨˊ:「ㄕㄤˋㄅㄢ」、「ㄒㄧㄚˋㄅㄢ」、「ㄗㄠˇㄅㄢ」、「ㄨㄢˇㄅㄢ」。
  4. ㄉㄧㄥˋㄕˊㄎㄞㄒㄧㄥˊ˙ㄉㄜㄖㄨˊ:「ㄅㄢㄔㄜ」、「ㄅㄢㄐㄧ」。
  5. ㄐㄩㄣㄉㄨㄟˋ˙ㄉㄜㄅㄧㄢㄓˋㄕㄨˇㄩˊㄆㄞˊㄊㄨㄥㄔㄤˊㄧㄡˊㄐㄧㄡˇㄖㄣˊㄗㄨˇㄔㄥˊ
  6. ㄅㄢㄅㄚˇㄐㄩㄣㄉㄨㄟˋ調ㄉㄧㄠˋㄏㄨㄟˊㄌㄞˊㄖㄨˊ:「ㄅㄢㄏㄨㄟˊㄔㄠˊ」。
  7. ㄅㄢㄉㄧˇ:①ㄐㄩˋㄊㄨㄢˊㄓㄨㄥㄔㄨˊ˙ㄌㄜㄓㄨˇㄐㄩㄝˊㄨㄞˋ˙ㄉㄜㄑㄧˊㄊㄚㄐㄩㄝˊㄙㄜˋ。②ㄍㄨˋㄉㄧㄥˋㄗㄞˋㄧˋㄑㄧˇㄘㄨㄥˊㄕˋㄏㄨㄛˊㄉㄨㄥˋ˙ㄉㄜㄧˋㄑㄩㄣˊㄖㄣˊㄖㄨˊ:「ㄓㄜˋㄑㄧㄡˊㄉㄨㄟˋ˙ㄉㄜㄅㄢㄉㄧˇㄓㄣˋㄖㄨㄥˊㄕˊㄈㄣㄐㄧㄢㄑㄧㄤˊ。」
  8. ㄌㄧㄤˋㄘˊ:①ㄐㄧˋㄙㄨㄢˋㄖㄣˊㄑㄩㄣ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ㄧˋㄅㄢㄖㄣˊㄇㄚˇ」。②ㄐㄧˋㄙㄨㄢˋㄐㄧㄠㄊㄨㄥㄍㄨㄥㄐㄩˋㄉㄧㄥˋㄕˊㄎㄞㄉㄨㄥ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ㄓㄜˋㄐㄧㄚㄏㄤˊㄎㄨㄥㄍㄨㄥㄇㄟˇㄓㄡㄧㄡˇㄙㄢㄅㄢㄈㄟㄐㄧㄈㄟㄨㄤˇㄓㄡ。」③ㄐㄧˋㄙㄨㄢˋㄅㄢㄐㄧ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ㄨㄛˇ˙ㄇㄣㄒㄩㄝˊㄒㄧㄠˋㄧㄡˇㄦˋㄕˊㄨˇㄅㄢㄒㄩㄝˊㄕㄥ。」④)ㄐㄧˋㄙㄨㄢˋㄍㄨㄥㄗㄨㄛˋㄕˊㄉㄨㄢ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ㄓㄜˋㄒㄧㄥㄑㄧˊㄐㄧㄚ˙ㄌㄜㄙㄢㄅㄢㄍㄨㄥㄗ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解釋:
  1. 為了工作或學習目的而編成的小型團體。
    【例】戲班、資優班、五年一班
  2. 提供學習機會,採分班授課方式的行業。
    【例】補習班、才藝班、職訓班
  3. 按時間分成的工作段落。
    【例】值班、輪班、三班制
  4. 軍隊中編制的單位。屬於排,通常由十人組成。
  5. 回、還。
    【例】班師回朝
  6. 固定時間行駛的。
    【例】班車、班機
  7. 量詞:(1) 計算人群的單位。
    【例】一班人馬 (2) 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的單位。
    【例】這家航空公司每週有三班飛機飛往歐洲。 (3) 計算班級的單位。
    【例】我們學校有二十五班學生。 (4) 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
    【例】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8.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解釋:
[動]
1.古代將玉質的信物中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以為信。《說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書經.舜典》:「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分開、分別。參見「班馬」條。
3.分予、贈給。《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援)乃散盡(貨殖財產)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4.頒布。《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於天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自周命維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
5.回、還。如:「班師回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回還,一郡並獲全。」
6.相等、等同。《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漢.趙岐.注:「班,齊等之貌也。」
[名]
1.工作或學習人員的分組組別。如:「甲班」、「初級班」、「才藝班」、「進修班」。
2.行業中的小團體。如:「戲班」。
3.軍隊中編制的單位。屬於排,通常由十人組成。
4.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三國吳.薛綜.注:「班,位次也。謂尊卑有等差也。」
5.按時間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量詞:(1)計算人群的單位。如:「一班人馬」。(2)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的單位。如:「這家航空公司每週有三班飛機飛往歐洲。」(3)計算班級的單位。如:「我們學校有二十五班學生。」(4)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如:「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姓。如漢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形]
定時開動的。如:「班機」、「班車」。清.徐珂《清稗類鈔.舟車類.班船》:「江蘇之稱航船,曰:『班船』。喻其往來有定,更番為代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量] ] 計算人員分組的量詞。
  2. [[名] ] 具有某種目的的工作團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分瑞玉以賜。古代將玉質信物中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說文解字.玨部》:「班,分瑞玉。」《書經.舜典》:「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於群后。」《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援)乃散盡(貨殖財產)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2. 分別、離群。《左傳.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唐.李白〈送友人〉詩:「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3. 頒布。《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於天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自周命維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

 4. 相等、等同。《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漢.趙岐.注:「班,齊等之貌也。」

 5. 行次、排序。《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三國吳.薛綜.注:「班,位次也。謂尊卑有等差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過了奉天門,進到奉天殿,裡面一片天樂之聲,隱隱聽見鴻臚寺唱:『排班』。」

 6. 定時開動的。如:「班機」。清.徐珂《清稗類鈔.舟車類.班船》:「江蘇之稱航船,曰:『班船』。喻其往來有定,更番為代也。」

 7. 按時間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輪班」、「加班」。《福惠全書.卷三.蒞任部.親查閱》:「刑書每夜輪班直宿,火夫每夜繞獄巡更,不許怠誤,違者重究。」

 8. 返還。如:「班師回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回還,一郡並獲全。」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奉聖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師回朝,便當請功受賞。」

 9. 分類同一屬性之事物:

⑴ 行業中之小團體。如:「戲班」、「馬戲班」。

⑵ 工作或學習人員之分組組別。如:「甲班」、「初級班」、「才藝班」、「進修班」。

 10. 軍隊編制單位。屬於排,通常由十人組成。

 11. 當量詞:

⑴ 計算人群之單位,如:「一班人馬」

⑵ 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之單位,如:「兩班飛機」

⑶ 計算組織之單位,如:「學校班級有五十二班」。

 ⑷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如:「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12. 「班班」:

⑴ 繁茂的樣子。亦作「斑斑」。

⑵ 明顯的樣子。《通俗常言疏證.文事.班班可考引小忽雷劇》引《小忽雷劇》:「傳奇家強半是平空造,只此事班班可考。」

⑶ 車輛往來眾多的樣子。《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一徒死,百乘車。車班班,入河閒。」唐.杜甫〈憶昔詩〉:「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13. 姓。如漢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注音: ㄅ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