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性成命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王充所著〔論衡〕中的命定論,認為正常人在生命形成時,形體和壽命就已經固定,二者相互依存,至死不變。如〔論衡‧無形篇〕說:「人稟元氣於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猶陶者用土為簋廉,冶者用銅為柈杅矣。器形已成,不可小大;人體已定,不可減增。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相須,形不可變化,命不可減加。」文中上溯性的根源為元氣,由元一之氣迤邐下委,即成萬物之性。故人性命的由來,是因父母的合氣,性命俱稟,同時並得。如〔幸偶篇〕說:「俱稟元氣,或獨為人,或為禽獸。並為人或貴或賤,或貧或富。……非天稟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文中談到貧富貴賤、體魄強弱均與稟氣的厚薄多少相關,而且個人的遭遇與其才智德性,並不相關,其中只有幸不幸的因素。如〔逢遇篇〕說:「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貧賤。」又如〔累害篇〕也說:「凡人仕宧有稽留不進,行節有毀傷不全,罪過有積累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昏,策非昧也;逢遭外禍,累害之也。……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栗戒慎,不能避禍,禍福之至,幸不幸也。」王充在文中又提到「累害」的觀點,認為知識分子受到壓抑埋沒,只是累遭鄉里、朝廷損害和灾禍的緣故。王充這種命定主義並不限於指人命,甚至認為國命也有盛衰的道理,如〔命義篇〕說:「實者項羽用兵過於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國命繫於眾星列宿吉凶,國有禍福,眾星推移。」又如〔異虛篇〕說:「故人之死生,在於命之夭壽,不在行之善惡;國之存亡,在期之長短,不在於政之得失。」
  總上可知,王充把人生的主體性、政治的主體性完全取消,將人生、政治、社會完全依憑偶然而不可測度的命運來加以解釋。但是王充並未把人生完全限制在命運的乾坤袋裡,矛盾的是他本人依然表現出十分積極的人生,這歸因於他的命運論有兩個特異的觀念,一是求的觀念,一是逢遇倖偶的觀念,〔命祿篇〕說:「天命難知,人不耐審。雖有厚命,猶不自信,故必求之也,……有求而不得者矣,未必不求而得之者矣。精學不求貴,貴自至矣。力作不求富,富自至矣。」可見人雖應過著安命的生活,仍應求命,如其不可而為,即使努力之後無回報,仍可安之於命。這點固然與王充命運論中的思想矛盾,卻使他表現出積極的人生。而王充在〔逢遇〕、〔累害〕、〔幸偶〕、〔偶會〕等篇都強調人生的偶然性,其實漂泊無根的人生,也正是命運論自身的否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性成命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