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振玉(1866-1940) - 教育百科
(1866-1940)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珠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振玉,字叔蘊、叔言,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為清末民初著名之文獻學家。羅氏在清朝末年,做過學部參議、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等官職,辛亥革命以後,曾僑居日本達8年之久,民國23年(1934),因出任滿洲國偽職,為世所譏,後引退居旅順,29年卒,享年75歲。
  羅氏幼年讀書,即偏好經史、碑板考證之學,他繼承了清乾嘉以來樸學家的治學方法,實事求是,刻苦鑽研,當時學術界的前輩,如汪士鐸、俞樾等,都對他激賞不已。根據學者張舜徽的分析,羅氏畢生在文獻學方面的貢獻,包括殷墟甲骨文字、金石刻辭、熹平石經、漢晉木簡、敦煌石室佚書、西陲石刻、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以及輯印了15部有裨實用的叢書。他在政治思想上雖嫌保守腐舊,但於學術文化上卻是造詣精湛,貢獻良多。
  首先,在甲骨文字的整理刊布方面,羅氏出版了〔殷墟書契〕:〔清華〕〔後編〕〔續編〕、〔鐵雲藏龜之餘〕等,所用紙料及裝訂技術均極精工,為史學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其次,在金石刻辭的整理方面,羅氏輯印了〔夢鄧草堂吉金圖〕、〔貞松堂吉金圖〕、〔集古遺文〕(三編)、〔三代吉金文存〕、〔唐風樓碑錄〕等,對史料保存及便利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建立在洛陽太學門外的熹平石經於民國11年出土後,羅氏即積極進行整理殘字的工作,經過一番校對考證的工夫,先後編次為〔漢石經殘字集錄〕〔補遺〕〔續編〕〔三編〕〔四編〕等。此外,1908年英人斯坦因在我國新疆、甘肅境內發現大批漢晉木簡,載歸其國,羅氏竟能輾轉從國外取得影本,與王國維共同進行分類整理考釋,於1914年編成〔流沙墜簡〕。而在漢晉木簡出土的同時,英人斯坦因與法人伯希和,在甘肅敦煌千佛洞搜尋了古代的藏書窟,竊走其中最精華的卷子本和佛經。羅氏又千方百計把部分重要典籍影印回來,陸續整理付印為〔鳴沙石室佚書〕〔續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等編。羅氏對石刻亦十分重視,認為「石刻之裨益史事,以邊裔石刻為尤宏」,先後寫定〔西陲石刻錄〕〔後錄〕。
  在內閣大庫檔案的保存和整理方面,內閣大庫檔案經歷明清兩代,幾百年間陳陳相因,充積滿庫,塵封不動,無人聞問。宣統年間,一群庸愚的官僚曾議決將這巨量的史料盡付焚燬,羅氏則極力設法挽回;其後被賣給故紙商,他又竭力舉債收購。如此前後兩次保護內閣大庫檔案,不使變為灰燼。他甚至親自整理其中一部分付刊,名為〔史料叢刊初編〕。其餘則輾轉為中研院史語所購得,該所並積極進行整理,亦係羅氏大力倡導的影響。
  羅氏一生校刊與著述甚多(其子稱其「校刊書凡四百餘種,自著書凡百三十餘種」),其中如殷墟書契以及金石、器物圖錄之類,固然僅有類次影印之功,不能算是私人著述,但是類次整理的過程中,便涉及鑑別真偽、審定時代,非有精湛的識力,不易著手。羅氏不愧為近代學問博通,卓然有成的學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振玉(1866-1940)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