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衛機制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áng wèi jī zhì |
解釋:
心理學上指稱自我為解決內在心理矛盾所造成的焦慮而使用的策略,如合理化、投射作用等。也稱為「防衛機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防衛機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fense Mechanisms |
作者: | 林玉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防衛機制為心理適應行為的一種方式。根據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人的精神活動處在三種意識型態下: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當受到外界的壓力、挫折與威脅或內在的爭執與衝突而引起無法負荷之焦慮或不安時,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用一些方法來歪曲事實,以保護自己免因面對現實而引起之創痛,佛洛依德稱此為防衛機制,是個人用來降低焦慮、減少內心的爭執和不安的潛意識過程。為了適應生活所面臨的壓力,適當的使用防衛機制是必要的,但過分使用或當它變成支配角色時,則造成人格適應不良或失調。較原始的防衛機制是壓抑作用,其他防衛機制則皆與壓抑有關。 1.壓抑作用:將威脅性較大而不被意識所接受的痛苦、念頭、感情或衝動,在不知不覺中排除到意識外,以避免經驗焦慮,而保持心境之安寧。壓抑與有意識的壓制(suppression)不同,壓制是有計畫的自我控制過程,用來暫時排開不適合表達的情緒。但一些會引起羞恥感、罪惡感或自卑的情緒或記憶,經由壓抑作用後則無法自由浮現在意識中,如對於所依賴的人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通常會被排除到潛意識中,以避免因憎恨依賴的對象而引起之焦慮;被壓抑的情緒通常會以其他方式呈現。 2.否認作用(denial):將無法接受之悲傷或有威脅性之事件加以否定,使自己確信它根本沒有發生過,以減低面對現實所引起之焦慮,如無法接受親人的突然去世,還每天為他擺上碗筷。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將自己無法接受的內在特質、意念、動機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而斷言別人擁有該特質,是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極度排斥具攻擊性的人通常自己也極具攻擊性。我們常可以在自己很不喜歡的人身上,發現自己具有相同的不被自己所接受的特質。 4.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又稱之為「矯枉過正」現象,將不為自己或社會所許可的原始衝動和欲望壓抑到潛意識中,而誇大相反的情緒以解除因衝突或罪惡感所帶來的焦慮,如在潛意識中排拒自己孩子的母親,卻呈現出過分呵護或溺愛的親子關係。 5.隔離作用(isolation):將引起焦慮的部分感覺從意識中隔離,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如說「上一號」。而不直說上廁所以避免其引起之汙穢厭惡感;充滿性慾的青年跳閱有誘惑性的色情畫面,以避免引起尷尬的情緒。 6.抵消作用(undoing):以象徵性的言語或行為來預防或彌補已發生或不被自己接受的想法、衝動或罪惡感所引起的焦慮,如打破了碗說「歲歲平安」;[聖經]中比拉多以「洗手」消除定耶穌死刑的罪惡感;民間信仰的一些宗教儀式多少有彌補過失或預防厄運等象徵作用。 7.退化作用(regression):面對無法負荷的挫折或衝突時,放棄成人較成熟的處事方式,而以較原始的本能衝動或欲求面對事情,如已完成如廁訓練的小孩在家裡新添嬰孩或當父母離婚時又開始尿床;夫妻感情觸礁時離家出走或回娘家。 8.轉移作用(displacement):將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因無法適當的表現而引發的焦慮,發洩到較不具威脅性,或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對象,如將被老闆責備所壓抑的情緒,發洩到自己的小孩身上。 9.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當個人的情緒或動機不符合社會規範或不為自己之道德觀所接受,或無法達到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對自己的行為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以沖淡其潛意識中因衝動而引起之不安,如為了緩和從來沒有過異性友誼所產生的焦慮而對自己說:「大多數的人有了異性朋友後都弄得傷痕累累」(酸葡萄心理);或說:「沒有異性朋友才可以專心念書」(甜檸檬心理)。 10.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按佛洛依德的說法,認同作用是「伊底帕斯情結」的結果;三、四歲的小孩為了降低因害怕愛戀自己的異性父母而帶來的焦慮,轉而認同與自己性別相同的父母。大人有時認同成功的人物,以超越自己的自卑與無能或撫慰達不到的欲望。 11.補償作用(compensation):為了克服因心理或生理之缺陷而產生之自卑感,而採取的一些行為或措施以減輕不適之感覺,如自己未受良好教育而引以為憾的父母,對子女有強烈的高成就要求,是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如身體有缺陷的人因自卑而努力用功,終於在考場上贏回自尊。 12.昇華作用:這是一種較具建設性的防衛機制;個人將其所壓抑的衝動或欲望導往較崇高,其建設性、創造性及有利於社會的方向,如有暴力傾向的人,成了外科醫生;又如過分性壓抑或情感上受挫折的人在藝術、攝影、電影或著作上得到適當的宣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防衛機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