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灶神處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stale, l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五幕悲劇舞劇。威加諾(Salvatore ViganÔ, 1769-1821)編舞編劇,混合音樂,桑吉里柯(Alessandro Sanquirico)佈景設計,1818年6月9日首演於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故事內容:第一幕:在穀物之神西瑞絲(Ceres)祝祭期間,就如同電影《賓漢》(Ben Hur)的巨大排場,羅馬競技場的觀眾席上坐滿盛裝的市民、執政官與教士們,場中賽馬熱烈進行著。灶神(Vestal)的女祭司們手捧著賽馬勝利者的榮冠,魚貫入場,執政官幕倫那(Murena)的兒子戴修斯(Decius)接到冠軍戰利品時,也注意到女祭司之一的愛蜜莉亞(Emilia)。盛會的最後是一場酒神祭歌舞。第二幕:害相思病的戴修斯在宴會上觀賞了一段由希臘奴隸表演的情愛雙人舞,覺得很絕望,他向一位朋友訴說這段罪惡的單想思,甚至想自殺;這位朋友知道有一條通往灶神神殿的處女尼院的密道。(一些評論者埋怨奴隸雙人舞被安插進去只為了迎合米蘭人的口味)。第三幕:神殿裡,愛蜜莉亞最初對戴修斯的追求尚保有一絲少女的嬌羞與矜持,在抵擋不住他的殷勤追求後,也掩飾不住心中甜蜜滿溢的溫柔起來;然而這是一樁沒有希望與結局的戀情,她要求戴修斯放棄兩人的來往,但自己的內心裡卻無法斷絕愛情,甚至懇求女神的成全。兩人繾綣之際,竟然不小心讓神龕內的長明燈熄滅,殿內處女們也發現戴修斯與他的朋友潛入褻瀆神殿,愛蜜莉亞接受懲處在所難免。第四幕:審判場在一個神聖樹林裡。戴修斯懇求父親的營救,執政官無力置喙,也羞愧於兒子的行徑,高級祭師們判處愛蜜莉亞死刑,她被剝除身上的聖物,裹以黑衣,旁觀者悲泣著。第五幕:刑場上,祭師們祈禱請求神祇饒恕褻瀆之罪,愛蜜莉亞被活埋,戴修斯與朋友帶著武器進場,欲阻止這場殘忍的極刑,但被殺死在愛蜜莉亞的墳上,斷氣前口中還唸著愛蜜莉亞。威加諾聞名的「舞蹈戲劇」(Choreodrama)見解一脈承襲自希弗汀(Franz Hilverding, 1710-1768)、安吉歐利尼(Gaspero Angiolini, 1731-1803)與諾威爾(Jean-George Noverre, 1727-1810)的「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並加以擴充;他對群戲的處理有其獨特的見解與才華。在此之前,舞群只是對稱的排列於後,給予和諧的視效,或舞動好讓主角能休息喘口氣,威加諾活潑的善用舞群,甚至給予舞群綿密細緻的戲劇情節。威加諾早年在梵蒂岡學古典雕刻,與當代知名雕刻師卡諾瓦(Antonio Canova)過往甚密,造就了他「姿態表演法」(Gestural Expression)上的成就,例如女祭師們進場的祈神儀式隊形,他彈性的取自羅馬功勳拱門上的浮雕,而這一方面似乎也勝過其他舞蹈動作的吸引力。他的舞蹈戲劇來自精確的考古上研究,綜合溫克曼(Winkelmann)的美學觀、彼拉奈西(Piranesi)的雕刻術與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的哲理,然後藉由古羅馬故事將它呈現出來。《灶神處女》故事取材自史邦提尼(Gosparo Spontini, 1774-1851)的同名歌劇,舞台上龐貝城的背景繪畫、新古典雕刻、誇張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與滾動的眼球,愛蜜莉亞的表情隨著愛情、恐懼、希望與哀憐而強烈變化,令人想起默片的表演形式,演出相當成功。法國心理小說家斯當達(Stendhal, 1783-1842)暱稱威加諾為「米蘭佬」(Milanese);「已超越所有表現形式,天生的藝術直覺讓他發現舞蹈的真誠本質 ──『浪漫至上』」,這是首次在舞劇論述中提及「浪漫」這一名詞。大音樂家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埋怨手語用了太多,威加諾也被批評背離學院舞蹈,不重視舞者個人技巧,這種「純舞蹈」(pure dance)與「姿勢傳意」(gestural expression)間的論戰持續在舞蹈史上不斷上演,如盧利(Lully)與拉摩(Rameau)、葛路克(Gluck)與皮契尼(Piccini)之間的爭辯。另外,喜好混合音樂的特色,被諷喻為「遊唱詩人」。表演場地的斯卡拉劇院與舞團建立於1778年,以票房收入及私人捐獻的方式經營,和倫敦或巴黎相較,資源更為豐富。威加諾彩排時有九十名舞者及一個交響樂團可用,而不是一般的一位鋼琴師或一位小提琴師的伴奏。由於制作過於龐大細緻與米蘭人的喜新厭舊,威加諾的舞作大多都無法留存,在他之前米蘭歌劇院從未有像他那麼具強力支配力的藝術總監,往後亦無後繼者,去世後義大利的舞蹈創作逐漸衰敗,雖然附屬學校依然訓練出超級舞者,也出現如布拉西斯(Carlo Blasis, 1797-1878)大師級的舞蹈老師,但是卻擋不住舞者的外流。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灶神處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