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男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toko Mai
作者: 富燦霞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男舞(Otokomai)是指表現男性舞蹈的舞者;日本古典藝能中的之舞蹈特徵,是不論其性別為男性或女性,出現在舞台上之演員及舞者並沒有區分性別。因此演員與舞者可任意扮演男性或女性角色。基本上演員以男性為主,現代日本社會為發展古典藝能之承襲,亦廣泛吸收女性學習者,在非正式演出中有時亦可見到女性演員。男舞之歷史在下列三種藝能類型中有不同發展:一、舞樂:是指表現男性舞蹈的舞型,與女舞(見女舞)成為相對語,大都是在野外露天地方演出,舞者特別稱為「舞人」(Maibito),大部分演出以男舞舞型為主,其中有稱女舞部分是為表現女性的舞蹈,或是承襲舊內教房妓女舞遺風之舞,如萬秋樂、桃李花、柳花苑、三台等。以前也有與男舞相似的女舞舞型,推測在鎌倉(Kamakura)時代(1190-1333)已被廢除。二、能樂:在某些劇演出時臉上不戴面具之演員表示飾演男性角色者,特別稱為「直面男」(Hitamenotoko),因此能樂中的男舞也就是指直面男所跳的舞蹈。大部分以笛子演奏為底調,大鼓和小鼓的變化為旋律。曲子相當快速,舞蹈表現雄壯而暢快。三、日本舞踊:中世紀時期,叫做「白拍子」(Shirabyoushi),以歌舞為業的女性,穿白色的「水干」(Suikan),頭戴類似中國古代的烏紗帽形狀,表示官帽意義之〈烏帽子〉,腰帶官吏專用稱〈太刀〉之日本刀,裝扮成男性官人外貌跳舞。在日本舞踊史上,初期並非指舞型而是指其外貌「女扮男裝」意味較濃厚。據江戶時代最古的記錄「亂取三番叟」(Rankyokusanbasou)上註明,前半段的主角扮男裝,之後脫去男性裝扮,露出原來女裝而舞歌舞伎。這種著重服裝在舞台上以巧妙方式件件脫掉的演出形式沿襲到後世,成為歌舞伎舞踊特徵之一。現存之古式男舞記錄尚有:一、明和九年(1772)七月的長唄之〈舞扇名取月〉(Maiouginatoritsuki)一曲中註明有「男舞舞踊」的記錄。現在除了京舞(Kyoumai,見京舞)井上流(Inoueryu)尚留有基本記載外,其他流派不論是曲子或是舞蹈都已遺失。二、現仍被承襲者有寬政四年(1792)11月的〈花車岩井扇〉男舞舞踊。其內容為表現結合拉花車與槍踊的舞蹈。三、文化三年(1806)11月〈舞扇園生梅〉中的「壯平家物語」(Wakazakari Heikemonogatari)跳序幕時,頭戴「小結」(Koyui)代替烏帽子,身穿「素襖」(Suou)代替水干,但失去了原本歌舞伎之男舞外貌變化形之單人男舞形式。現常見這類兩、三人的男舞是後來重編者。以上記錄皆屬男舞舞型的表現。現常上演之《男舞》的日本舞踊有兩支,一為「富本」(Tomimoto)與「長唄」二種交互演唱,於文化11年(1814)五月由七世市川團十郎(Ichikawadanjuurou, 1791-1859)在市村座劇場首演,名為〈做三升四季俳優〉(Manetemimasushikinowazaoki)的變化舞踊〔見變化舞踊〕,內容表現一年十二個月變換十二個角色的舞蹈,其中一段為「男舞神樂歌」,現已將此舞改編為常盤津(Tokiwatsu)的唱法,一部分舞蹈還保留在藤間流(Fujimaryu)裡。另一支為表現三種變換之變化舞踊。天保九年(1838)由三市櫻田治助作詞,十世杵屋六左衛門作曲,長唄〈三幅對和歌姿繪〉(Sanputsuiutano Sugatae)中稱為男舞的一段。
參照:
武智鐵二《舞踊藝》1982、渥美清太郎等編《日本舞踊全集.第一卷.演目解說Ⅰ》1977、服部幸雄等編《歌舞伎事典》1983、西野春雄等編《能.狂言事典》1987、吉原健一郎等編《江戶東京年表》1993、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男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