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突尼西亞學校制度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ool System in Tunisia
作者: 蔡清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突尼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Tunisia)是非洲國家,也是北非「馬格里布三國」面積最小的國家。突國位於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西和西南與阿爾及利亞接壤,東南與利比亞交界,面積共一六三、六一○平方公里,約為臺灣之四倍強。突國為世上文明古國之一,立國已超過三千年,法國軍隊在一八八一年入侵,並將其納為藩屬,直至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日始獲得獨立地位。
  突尼西亞人口共八、二七六、○九六人(至一九九一年七月底),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八)為阿拉伯人,其餘為歐洲後裔與猶太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文盲人口約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主要經濟活動以出產石油、磷礦及輕工業為主;農業人口雖占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其效益卻僅占該國總收入之百分之十六左右。一九九○年該國之平均國民所得為一千二百三十五美元。
  獨立之前,突尼西亞之教育分成三種:傳統與〔可蘭經〕的教育(Zeitouni)、殖民地的法國式教育、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教育(Sadiqi)。獨立後,該國採取第三種模式,建立公立、民主之教育制度,包括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一九九○年甫通過之教育法案再將其修正為基本教育九年(含小學六年及預備教育三年)、中等教育四年(又分前兩年為一般教育,後兩年為專門教育)。
  基本教育係供六歲至十六歲兒童入學,為公費及義務性質。前六年重在讀寫算能力之培養,後三年則繼續加強學生之智能與實用技巧。一九九一/九二學年度之統計,六至十三歲兒童在新舊學制的就學率為百分之八十七點八,其中女生占百分之四十六;師生比率方面,一九九○/九一學年度為一比二十七點八。基本教育修業完畢,根據其在學成績以及在地區性評量上之表現來決定其是否進入中學。突尼西亞共有三三六所中學,其中高中僅有二十八所,私立學校二十二所;師生比率為一比二十一點六。中學畢業時須參加會考(Baccalaureate),分數學、實驗科學、數學與科技、藝術等四科,通過者始具有升大學之資格。一九九一及一九九二年之及格率分別為百分之三十六點七及百分之四十一點一。在高等教育方面,突尼西亞共有八十二所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分屬六所大學。其學程大致可分成三類:(1)短期學程約二至三年,訓練技術人員、準醫事人員、小學教師;(2)中期學程,修業四年取得學士學位或在工程方面之實用學位;(3)長期學程,修業四年以上,如醫學、建築、工程等學科。此外亦有碩士學位之研究所學程。大學生在二十至二十四歲年齡層之比例已從一九七六年之百分之三點五八提高至一九九二年之百分之九點三九,師生比率為一比十六。由於高等教育屬於免費,所以突尼西亞每年在高等教育上之投資相當龐大。
  該國在掃除文盲上成效頗佳,其業務雖以由教育科學部移轉社會部,可是其文盲比例已從一九五六年之百分之八十四點七降低至一九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五。
  教育行政方面,突尼西亞的中央政府設有教育科學部,總攬全國教育事務;其下又分設中等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兩個部門。地方上則畫分成二十四個區域,在中等及初等教育享有相當之自主權。在教育經費方面,由於各級教育均採免費措施,所以政府對於教育財政上之負擔頗為沈重,約占政府預算之二至三成之間。
  在師資培育方面,原有小學師資之培育僅具中學教育即可,到了一九八○年代後期才開始要求進入小學師資培育學程者須具有中學會考證書(Baccalaureate),於是其資格已提升至高等教育程度。至於中學教師仍無特定機構培養,一般僅要求大學畢業即可。
  突尼西亞未來教育之發展有下列問題亟須克服:人口成長造成之壓力,高等教育之效率,教學設備不足,經濟情況不佳造成教育經費負成長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突尼西亞學校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