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經部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jīng b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bù
解釋:
1.經、史、子、集四類書中的第一類。如《隋書經籍志》以《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五經總義、經緯、小學等十一類屬經部。也稱為「甲部」。
2.印度佛教宗派之一。據傳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四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分出,因以《阿含經》為準則而建立的部派,故名經部。或稱「經量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經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彥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漢代以來,由於獨尊儒術的關係,一般都把經書視為儒家專屬的典籍。事實上在先秦時代,各家的典籍都可稱之為經,例如墨子所著的書就叫〔墨經〕:〔國語.吳語〕中說:「挾經秉枹」,指的是兵書;〔荀子.解蔽篇〕中亦有「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之語。所以儒家也可以把他們所修習的古籍稱為經,〔莊子.天運篇〕中就說:「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編纂〔別錄〕、〔七略〕時,由於承襲先秦時代的觀念,無法用經字來專指儒家修習的典籍,所以就稱為六藝略。這個六藝略,除了儒家通稱為六藝的易類、詩類、書類、禮類、樂類、春秋類以外,又將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類、「孔子為曾子陳孝道」的孝經類併入六藝略中;此外,再把讀六藝諸籍以前需先備的小學類也列入,共為9類。這9類,就是中國後代所有書目中,經部的基本類目。
  六朝時期的書目均未傳世,我們只能從一些文獻上約略知道它們的分類情形。就目前所知,六朝時期的目錄裡並沒有以經稱部的,例如晉代荀勗的〔中經新簿〕、李充的〔晉元帝四部書目〕,都將收六藝諸籍的部類稱作甲部。劉宋時王儉編〔七志〕,內有經典志,這算是經字首先出現在部類名稱上;不過王儉〔七志〕的經典志除六藝、小學外,兼收史記、雜傳諸書。這是因為王儉墨守劉氏父子的成規,不肯將史書獨立所造成的,所以王儉〔七志〕中雖有經典志,但和後代經部的意義不同。蕭梁時阮孝緒編〔七錄〕,內有經典錄,下分9類,和劉氏父子所列相同。這部書目,已逐步確立了經部的概念。
  〔隋書經籍志〕鞏固了四分法,可是這部書目的第一部,卻不叫經部,而叫六藝經緯,這個名稱把〔隋書經籍志〕收錄的情形實際反應了出來,因為它在前代書目的基礎上,再配合當時的學術大勢,增加一門讖緯類。魏徵在該部總序中即說:「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真正把六藝類的書稱作經部的,始自唐代元行沖編〔群書四部錄〕,此後沿用至清末,皆未變異,而經部為部類之首的地位,也一直沿襲至今。
  經部收錄的門類變化不大,大抵以〔七略〕為準,偶有增益。例如前述〔隋書經籍志〕增讖緯類,〔舊唐書經籍志〕增詁訓類,〔遂初堂書目〕增經總類、〔直齋書錄解題〕增經解類,〔文獻通考經籍考〕增孟子類等。或是改變部類名稱,例如經解或稱諸經、或稱五經總義;論語或稱論孟、或稱四書。總計在經部出現過的類別有:經總、易(或稱周易)、書(或稱尚書)、詩、禮、樂、春秋、經解(或稱諸經、五經總義)、論語(或稱論孟、四書)、孟子、孝經、詁訓、小學、讖緯(或稱圖緯),共14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經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