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葛蘭姆,瑪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ham, Martha (1894-1991)
作者: 陳勝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是美國現代舞蹈家、編舞者及教師,更是享譽世界現代舞壇的舞蹈典範。1894年生於賓州,成長於加州。1914年觀看露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的表演後對舞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16-1923年在丹尼蕭恩舞校(Denishawn)學舞並晉升為舞者。之後在格林威治村諷刺劇團(Greenwich Village Follies)擔任獨舞者。隨後來到紐約羅查斯特的伊斯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任教,並開始實驗創作屬於個人風格的表達方式。1926年以舞者兼創作者的身份在紐約舉辦首次的個展。1927年在紐約創辦了瑪莎.葛蘭姆當代舞蹈學校(The Martha Graham School of Contemporary Dance),並以這□為根據地,發展出一套以呼吸配合脊椎收縮(Contraction)與釋放(Release)為基礎原理的現代舞技巧體系;本著以身體形象客觀地表現自己的信念,並揭露內在人性的信條,希望透過舞作喚起世人對生活的覺醒,並深入人性精神層面的本質,而成為美國現代舞最偉大的代言人。1957年拍攝的《舞者的世界》(A Dancer´s World),陳述她的哲學觀並展示其舞蹈作品和舞蹈教學體系。音樂家路易斯.何斯特(Louis Horst)忠誠奉獻的精神是她建立舞蹈王國的幕後功臣;舞台設計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設計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創作方向。出自於她門下的傑出舞者和編舞家有:艾塞爾.溫特(Ethel Winter)、菊地百合子(Yuriko Kikuchi)、琳達.侯德(Linda Hodes)、海倫.麥克姬(Helen McGehee)、波爾.藍(Pearl Lang)、勃春.羅斯(Bertram Ross)、艾瑞克.郝金斯(Erick Hawkins)、羅勃.柯亨(Robert Cohan)、摩斯.肯寧漢(Merce Cunningham)、保羅.泰勒(Paul Taylor)、安娜.索可洛(Anna Sokolow)……等。1970年由於健康狀況迫使她離開舞台退居幕後創作和教學。1973復出協助專家以舞譜和電影記錄她的作品,並著手撰寫回憶錄《血的記憶》(Blood Memory, 1991),該書在其死後出版。1974年、1990年兩度率團到臺灣演出,為當時的臺灣舞壇帶來無比的震撼。葛蘭姆終其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八十部作品,從題材上可將她的生涯分成一、立足本土;二、尋根希臘;三、謳歌永恆三個階段。其代表作略舉如下:《悲歌》(Lamentation, 1930)、《原始的奧秘》(Primitive Mysteries, 1931)、《邊界》(Frontier, 1935)、《美國檔案》(American Document, 1938)、《給世界的信》(Letter to the World, 1940)、《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 1944)、《黑暗草原》(Dark Meadow, 1946)、《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 1946),《夜旅》(Night Journey, 1947)、《迷宮行》(Errand into the Maze, 1947)、《天使的嬉戲》(Diversion of Angles, 1948)、《天使的對話》(Seraphic Dialogue, 1955)、《克萊坦涅斯卓》(Clytemnestra, 1958)、《光明行》(Acts of Light, 1981)、《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 1984)、《夜詠》〈Night Chant, 1988〉、《楓葉爵士》(Maple Leaf Rag, 1990)等。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張學美譯《赤足女王瑪莎.葛蘭姆》1988、歐建平《舞蹈美學鑑賞》1997、刁筱華譯《血的記憶》1992、《瑪莎.葛蘭姆舞團演出節目單》1990、林懷民〈永遠的瑪莎.葛蘭姆〉《音樂與音響》1974.8、席德進〈從蟬歌到哭泣〉《雄獅美術》1977.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葛蘭姆,瑪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