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血氣心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記.樂記〕的作者認為血氣和心智是凡民生而具有的本性,容易接受外物感應,進而形成心意活動。另一方面,又因音樂的感應能達到人心深處,如能善加運用,必能移風易俗;反之則後果不堪設想。藉此說明樂教的內容和方法,及其預期效果。首先,〔樂記〕云:「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喜怒哀樂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文中融攝孟子、荀子論性之旨,氣之性即荀子所謂生之所以然之性。又〔三年間〕云:「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則心知不只是理智,且涵愛心,同於孟子所說的性之仁端。唯孟、荀都以性攝情,著重養性或化性,而〔樂記〕反著重在調治「無喜怒哀樂之常」的人情。人性由於先天氣質有別,又因後天風習移轉,故須慎重其感受,以恢復純潔善良的本性,此即待樂教而後有的功效。
  〔樂記〕又云:「是故志微唯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文中依序用哀、樂、怒、敬、愛、喜等六種範例,說明音樂貞正、淫靡的節度,對於心術的善惡好壞有不同的影響,此因聲音容色對於耳目,本不待往取而自入。音樂用那種方式感動人,人心就用那種方式回應他;心術既異,風俗即成,故古聖先王對樂教特別慎重。
  〔樂記〕續云:「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行之常,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絲竹,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文中認為先王依據天理渾然之情性,稽考禮義、定貴賤之規範,大小、多寡之度數,和剛柔、陰陽之原則,制定出中正平和的音樂,使人人藉以體認自我性情,各安本分。然後設置學習的等級,依年齡大小、才質高低,漸增深度、廣度。又從舞容體認外在的情致文采,品味內蘊的仁厚道德,再藉由十二音律次第、樂曲的終始條理,了解人事中親疏貴賤、長幼男女的道理。所以觀賞音樂,對人生可以獲得深切的體認。
  綜合上述三段文字說明,可知〔樂記〕係如何經由對人性的認識導引出一套樂教的具體作法及其預期成效,而從人情感調節做出發點,是深明心理學的驗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血氣心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