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知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ˇ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一]zhī[二]zh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ㄥˋㄒㄧㄌㄧㄠˇㄐㄧㄝˇㄖㄨˊ:「ㄉㄠˋ」、「ㄒㄧㄠˇ」、「ㄒㄧㄣ」、「ㄐㄧˇㄅㄧˇ」、「ㄧˋㄨˊㄙㄨㄛˇ」、「ㄖㄣˊㄇㄧㄢˋㄅㄨˋㄒㄧㄣ」。
  2. ㄒㄩㄝˊㄨㄣˋㄕˋㄐㄧㄢˋㄖㄨˊ:「ㄑㄧㄡˊ」、「ㄨˊ」、「ㄕˋ」。
  3. 使ㄕˇㄉㄠˋㄖㄨˊ:「ㄍㄠˋ」、「ㄏㄨㄟˋ」、「ㄊㄨㄥ」。
  4. ㄧㄡˇㄐㄧㄠㄑㄧㄥˊ˙ㄉㄜㄏㄠˇㄧㄡˇㄖㄨˊ:「ㄐㄧㄡˋㄩˇㄒㄧㄣ」、「ㄊㄚㄒㄧㄤㄩˋㄍㄨˋ」。
  5. ㄓㄠㄉㄞˋㄌㄧˇㄩˋㄖㄨˊ:「ㄎㄜˋ」。
  6. ㄓㄨˇㄔˊㄖㄨˊ:「ㄒㄧㄢˋ」。
  7. ㄧˋㄕˋㄍㄢˇㄐㄩㄝˊㄖㄨˊ:「ㄐㄩㄝˊ」、「ㄘㄠˇㄇㄨˋㄨˊ」。
  8. ㄩˋㄕㄡˋㄖㄣˊㄕㄤˇㄕˋㄦˊㄉㄜˊㄉㄠˋㄧㄡㄏㄡˋ˙ㄉㄜㄉㄞˋㄩˋㄖㄨˊ:「ㄩˋㄗˋㄍㄞㄇㄧㄥˊㄐㄧˋㄗㄞˋㄒ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1. 見識、學問。
    【例】知識、真知灼見
  2. 明白、了解。
    【例】知道、知法犯法、相知相許
  3. 意識、感覺。
    【例】知覺、草木無知
  4. 通告。
    【例】通知、知會
  5. 朋友。
    【例】知己、故知、舊雨新知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智慧。通「智」。
    【例】仁者樂山,知者樂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ī
解釋:
[動]
1.明白、了解、察覺。如:「相知相許」。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識別、區別。《禮記.樂記》:「知樂則幾於禮矣。」《淮南子.脩務》:「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相交、交往。《左傳.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於齊。」《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
4.招待、禮遇、賞識。《南史.卷一九.謝靈運傳》:「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慎惋。」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5.掌管、主持。《國語.越語》:「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帝愛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宮監事。」
[名]
1.識見、學問。如:「求知」、「真知灼見」。《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2.意識、感覺。《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無知。」漢.范縝〈神滅論〉:「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
3.知己、朋友。如:「故知」、「舊雨新知」。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1.智慧。同「智」。《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知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owing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是一種心理狀態。主要在於認知在這種狀態存在時,當事人可以自覺;但也可能只是一種心理的傾向,並不自覺自己處於某種知的狀態中。
  當「知」是認知狀態時,其內容為何要視知的對象而定。如甲說:「我知道X」時,假如X是有關事實的陳述句,表示甲相當確定X為真,且知道這個陳述句與真實有某種關聯,是可以驗證的。如甲說:「我知道怎麼去做X」時,其認知是一項技能,可能包括若干特定的動作。如甲說:「我知道X這個人」,其認知明顯的是一個人,而其所指的究竟是X的各種狀況、抑或只是一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說明。
  若 「知」只是一種心理傾向,「知」可能不為當事人所知,但卻可立即運用,可說所知的已在其經驗中。
  在哲學中,有關「知」的討論有:人有無先天之知(如良知),或是所有的「知」都是後天經驗累積的結果,如何能確定「知」正確無誤,如何能得到真知,知的形成都是全然理性運用的結果,還是有意志作用等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a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明白、了解。
  2. [[動] ] 意識、感覺。
音讀: t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知道、明瞭。
  2. [[名] ] 舊時的職官名。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ㄓ

1. 識見、學問。《說文解字.矢部》:「知,詞也。」清.段玉裁.注:「『詞也』之上亦當有『識』字。」《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唐.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書〉:「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辭其親,甘窮餓而樂別離者,豈有二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

2. 意識、感覺。《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無知。」漢.范縝〈神滅論〉:「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

3. 明白、了解。《禮記.中庸》:「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 識別、區別。《淮南子.脩務》:「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5. 賞識。《後漢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郎顗》:「宗恥以占驗見知,聞徵書到,夜縣印綬於縣廷而遁去,遂終身不仕。」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6. 結交。《左傳.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於齊。」《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美中兵。」

7. 知己、朋友。唐.李商隱〈風雨〉詩:「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今番見他到來,真如神童詩上所說的『他鄉遇故知』了,滿面堆笑,站起身來。」

8. 掌管、主持。《國語.越語》:「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新唐書.卷八五.列傳.王世充》:「帝愛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宮監事。」

㈡ㄓˋ

1. 智慧。同「智」。《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知罃。

注音: ㈠ㄓ ㈡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