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末世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schat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末世說是西方哲學與宗教中討論頗多的話題;「末世」(ta eschata)一詞,基本涵義為終極事物,含有兩個指向的目標:其一是「個體生命」的終結;其二是「宇宙」的消失。前者可以徵諸人類生命歷程,有事實可見,「凡人皆有死」,早期希臘哲學家曾多方探討,在「軀體」生命結束之後,生命是否完全結束,因而提出「靈魂不朽」之說,樂觀的認為人有永生,自然就沒有終結。至於對後者,即宇宙是否有一終結,因熱衷於探討宇宙原始方面,說者極為少見;待基督教面世以後,世界末日不但是重要的話題,而且是教義的核心;馴至二十世紀末期,科學雖然排除了假想,卻根據人和地球變化的現象,也表現末世觀點的意向。
  從宇宙終結的說法來看,關心這個問題,可說是西方思想的一個特色,或者由於宗教思想之普遍,在宗教中末世說極為凸出,從最早波斯的祅教、猶太教,到基督教和回教,都重視這個話題;而和這個話題密切相關的,則是善和惡的問題,因而把重點轉移到人,連帶的牽涉到人的個體生命終結上。在這些宗教說法中,大體上有兩種傾向,一種認為宇宙並無終結,因為善最後將勝過惡,縱然在宇宙運行的歷程中,善惡互見,時或惡表現得多於善,卻不是長久的現象,最終還是善征服了惡。因此宇宙生命將是一個永無盡止的連續。另一種則認為宇宙有始,基督教便持此觀點,認為宇宙為神所創;神創宇宙當然是善,然而另外卻存在著惡,尤其人類的誕生,便是因違反神旨而起,如是宇宙的終結,人便成了重要的關鍵,倘若人一味的「去善就惡」,便將造成世界的終結。此後存善者可以進入另一個純善無惡的世界,然而在那個時候,「現世界」已經消失了。
  從這兩種說法可以看出,人是末世的決定者,而且明顯的牽涉到人的道德行為;因為任何一種宗教,總是認為道德是善的,所認定的道德行為容或不同,道德為善的信念則並無二致;而善的行為表現,則見於人之對同類和一切存在的事物上。由行為善惡牽連到行為結果,自然含著部分信仰成分,批評者或者視之為有迷信色彩,因為末世何時來臨,似乎只靠玄想,而無法預斷,終不免有啟人懷疑之處;特別是堅信自然科學者,對宗教所持的懷疑態度更為明顯。
  不過本世紀末由科學觀察現象已經發現一些事實,科學家從科學立場著眼,已經看到許多「人為」為自己所生存的地球製造了若干存在的危機,而憂慮未來地球的改變。這種事實無須借用宗教中的善惡觀念來判斷,更無須用賞善罰惡的「報應」說來警惕,至少人類行為已經表現了是產生結果的因,人為的後果還是要人來自己承擔。
  對末世說的觀點大致有二種:一是持純自然的看法;一是以人為出發點的看法。持自然看法者認為宇宙生滅完全依照自然法則和程序,生死消長,即使現世界毀滅,新生者將代之而出,從而推論宇宙創生的歷程可以重現。以人為出發點的看法者,則認為末世因人而起,不但著眼於人的行為,更進而涉及到人性,於是又有了樂觀與悲觀兩種論調。樂觀論者相信人性善,善是理性,行為之惡是「偶然」不是「常」,不會因此而致末世的來臨。悲觀論者則相信人性惡,行為之惡是「必然」,所以最後必不可免的導致人類的滅亡與末世的降臨。晚近出現的存在主義似乎想在樂觀與悲觀間找出另一個論點,卻尚未成功。分析哲學想在術語分析方面尋求答案,也仍在努力之中。總之,人的理性成分究竟如何,運用理性的程度為何,如何尋找答案以解決人所關心的、本身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問題,可能需要各種學科知識的融和,或者可以得到接近客觀的解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末世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