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幸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ㄍㄢ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xì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ˋㄨㄞˋㄏㄨㄛˋㄉㄜˊㄏㄠˇㄩㄣˋㄏㄨㄛˋㄇㄧㄢˇㄔㄨˊㄗㄞㄏㄨㄛˋㄖㄨˊ:「ㄒㄧㄥˋㄩㄣˋ」、「ㄒㄧㄥˋㄏㄠˇ」、「ㄒㄧㄥˋㄎㄨㄟ」、「ㄨㄢˋㄒㄧㄥˋ」。
  2. ㄈㄨˊㄑㄧˋㄈㄨˊㄈㄣˋㄖㄨˊ:「ㄒㄧㄥˋㄈㄨˊ」、「ㄖㄨㄥˊㄒㄧㄥˋ」、「ㄙㄢㄕㄥㄧㄡˇㄒㄧㄥˋ」。
  3. ㄍㄠㄒㄧㄥˋㄖㄨˊ:「ㄒㄧㄥˋㄏㄨㄟˋ」、「ㄑㄧㄥˋㄒㄧㄥˋ」、「ㄒㄧㄥˋㄗㄞㄌㄜˋㄏㄨㄛˋ」。
  4. ㄒㄧㄨㄤˋㄖㄨˊ:「ㄒㄧㄥˋㄋㄥˊㄒㄧㄠˋㄋㄚˋ」、「ㄒㄧㄥˋㄨˋㄊㄨㄟㄑㄩㄝˋ」。
  5. ㄔㄨㄥˇㄞˋㄖㄨˊ:「ㄔㄨㄥˇ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ìng
解釋:
  1. 福分、好運。
    【例】榮幸、大幸、三生有幸
  2. 意外有所獲得而覺得高興。
    【例】這件事幸有大家的幫忙,才得以圓滿達成。
  3.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或寵愛某人。
    【例】巡幸、臨幸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ìng
解釋:
[名]
1.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2.姓。如晉代有幸靈。
[副]
1.意外獲得的。如:「萬幸」。《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諸犯贓罪已款伏及當鞫而幸免者,悉付元問官以竟其罪。」
2.多虧。如:「幸蒙厚愛」、「幸有大家鼎力相助。」《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
[動]
1.高興。如:「慶幸」、「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2.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3.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ī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福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非分得福或免禍。《說文解字.夭部》:「幸,吉而免凶也。」《小爾雅.廣義》:「非分而得謂之幸。」《字彙.干部》:「幸,非所當得而得與不可免而免,皆曰幸。」《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荀子.仲尼》:「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漢書.卷一○○.敘傳下》:「杜周治文,唯上淺深,用取世資,幸而免身。」《後漢書.卷四六.郭陳列傳.陳寵》:「是則不善人多幸,而善人常代其禍,進退無所措也。」

2. 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3. 高興。如:「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果然得見,慶幸不暇,還有甚麼見怪?」

4. 多虧。如:「幸虧」、「幸蒙厚愛」。南朝梁.江淹〈王侍中〉詩:「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賢主降嘉賞,金貂服玄纓。」

5. 愛好。《字彙.干部》:「幸,好也。」《漢書.卷一○.成帝紀》:「其後幸酒,樂燕樂。」唐.顏師古.注:「晉灼曰:『幸酒,好酒也。』」

6. 寵愛、受寵。《字彙.干部》:「幸,寵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内,力能竊之。」漢.蔡邕《獨斷上》:「凡衣服加於身,飲食入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親愛者皆曰幸。」

7. 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鮑永》:「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誠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8.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漢.蔡邕《獨斷上》:「世俗謂幸為僥倖,車駕所至,民臣被其德澤以僥倖,故曰幸也。」《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9. 用以表示天子聖恩之敬語。《史記.卷六○.三王世家》:「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新唐書.卷一六五.列傳.崔羣》:「陛下幸憐其老,宜卽遣使諭旨,若須出敕,無及矣。」

10. 姓。如晉代有幸靈。

注音: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