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押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ㄘㄞˊㄨˋㄗㄨㄛˋㄨㄟˊㄉㄢㄅㄠˇㄖㄨˊ:「ㄧㄚㄐㄧㄣ」、「ㄧㄚㄗㄨ」、「ㄉㄧˇㄧㄚㄆㄧㄣˇ」。
  2. ㄐㄩㄌㄧㄡˊㄖㄨˊ:「ㄎㄡˋㄧㄚ」、「ㄗㄞˋㄧㄚ」。
  3. ㄎㄢㄕㄡˇㄎㄢㄍㄨㄢˇㄖㄨˊ:「ㄧㄚㄔㄜ」、「ㄧㄚㄩㄣˋ」、「ㄧㄚㄙㄨㄥˋ」、「ㄧㄚㄐㄧㄝˋㄖㄣˊㄈㄢˋ」。
  4. ㄑㄧㄢㄇㄧㄥˊㄗㄨㄛˋㄐㄧˋㄏㄠˋㄖㄨˊ:「ㄏㄨㄚˋㄧ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押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以財物作為保證,抵借財物。
    【例】抵押、典押
  2. 拘留。
    【例】拘押、羈押
  3. 跟隨看管。
    【例】押送、押解
  4. 下賭注。
    【例】押寶
  5. 在公文、契約或供證上所簽的名字或符號,以用作證明。
    【例】畫押、簽押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以財物作為保證,抵借財物。如:「抵押」、「典押」、「早上借擴音器時,把學生證押在視聽中心了。」《紅樓夢》第七二回:「把我那個金項圈拿出去,暫且押四百兩銀子。」
2.拘留。《水滸傳》第五三回:「取一面大枷釘了,押下大牢裡去。」
3.跟隨看管。《老殘遊記》第二○回:「將許吳二人都用繩子縛了,陶三押著解到歷城縣衙門口來。」
4.掌管。《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中書舍人)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案。」《遼史.卷五一.禮志四》:「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畢,捲班。」
5.壓制、擱置。如:「公文押在他手裡。」
6.下賭注。如:「押寶」。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在公文、契約或供詞上簽署。《水滸傳》第六回:「次早,清長老陞法座,押了法帖,委智深管菜園。」《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待敝友們都押了花字,一同作個見證。」
[名]
在文件或簿冊上所簽的名字或符號,以用作證明。如:「畫押」、「簽押」。《紅樓夢》第一二回:「他兩個作好作歹,只寫了五十兩銀子,畫了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解送。
  2. [[動] ] 壓制。
  3. [[動] ] 以財物、證件作為抵借的保證。
  4. [[動] ] 署名或加寫日期。
  5. [[動] ] 護送。
音讀: ap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