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奉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ㄨㄤㄕㄡˇㄍㄨㄥㄐㄧㄥˋ˙ㄉㄜㄆㄥˇ˙ㄓㄜㄖㄨˊ:「ㄈㄥˋㄕㄨ」、「ㄈㄥˋㄔㄚˊ」。
  2. ㄐㄧㄣˋㄒㄧㄢˋㄖㄨˊ:「ㄈㄥˋㄒㄧㄢˋ」。
  3. ㄐㄧㄥˋㄕㄡˋㄖㄨˊ:「ㄈㄥˋㄇㄧㄥˋ」、「ㄈㄥˋㄓˇ」、「ㄈㄥˋㄊㄧㄢㄔㄥˊㄩㄣˋ」。
  4. ㄊㄨㄟㄔㄨㄥˊㄩㄥˇㄉㄞˋㄒㄧㄣˋㄧㄤˇㄖㄨˊ:「ㄒㄧㄣˋㄈㄥˋ」、「ㄈㄥˋㄨㄟˊㄌㄧㄥˇㄒㄧㄡˋ」。
  5. ㄗㄨㄣㄕㄡˇㄖㄨˊ:「ㄈㄥˋㄍㄨㄥㄕㄡˇㄈㄚˇ」。
  6. ㄍㄨㄥˋㄧㄤˋㄖㄨˊ:「ㄈㄥˋㄧㄤˋ」、「ㄕˋㄈㄥˋ」、「ㄈㄥˋㄑㄧㄣ」。
  7. ㄐㄧˋㄙˋㄖㄨˊ:「ㄍㄨㄥˋㄈㄥˋ」。
  8. ㄊㄠˇㄏㄠˇㄅㄚㄐㄧㄝˊㄖㄨˊ:「ㄈㄥˋㄔㄥˊ」。
  9. ㄗㄞˋㄧㄢˊㄒㄧㄥˋㄕㄤˋㄉㄨㄟˋㄊㄚㄖㄣˊㄅㄧㄠˇㄕˋㄌㄧˇㄇㄠˋ˙ㄉㄜㄐㄧㄥˋㄘˊㄖㄨˊ:「ㄈㄥˋㄑㄩㄢˋ」、「ㄈㄥˋㄏㄨㄢˊ」、「ㄕㄨˋㄅㄨˊㄈㄥˋㄆㄟˊ」、「ㄨˊㄎㄜˇㄈㄥˋㄍㄠˋ」、「ㄈㄥˋㄙㄨㄥˋㄑㄧˇㄔ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ng
解釋:
  1. 用雙手捧著以表恭敬。
    【例】奉茶、奉上
  2. 表示尊重之詞。
    【例】奉陪、奉送、奉還
  3. 謹守、遵循。
    【例】信奉、奉公守法
  4. 接受。
    【例】欣奉華翰、奉命前來
  5. 供養、侍候。
    【例】奉養、侍奉、供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ng
解釋:
[動]
1.拱捧。《左傳.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2.進獻。如:「奉獻」。《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3.敬受。如:「奉命」、「奉諭」。
4.推崇、擁戴。如:「奉為圭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秦末大亂,東陽人欲奉嬰為主。」
5.信仰、遵循。如:「信奉」。《左傳.哀公六年》:「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
6.討好、巴結。如:「奉承」。宋.無名氏《梅妃傳》:「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勢。」《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個直言,並不肯阿諛趨奉。」
7.供養、侍候。如:「奉養」、「侍奉」、「奉親」。
8.祭祀。如:「供奉」。《北史.卷二○.穆崇傳》:「道武異之,命崇立祀,子孫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諫造章敬寺書〉:「陛下奉先思孝,興福除禍。」
[名]
1.官員的薪資。同「俸」。《漢書.卷八.宣帝紀》:「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
2.姓。如漢代有奉揮。
[副]
自己的言行與他人有關時的敬詞。如:「奉勸」、「奉陪」、「奉送啟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ō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拱捧。《說文解字.廾部》:「奉,承也。」《集韻.上聲.腫韻》:「奉,《說文》:『承也。』或作捧。」《正字通.大部》:「奉,兩手承也。」《左傳.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2. 供養、侍候。如:「侍奉」、「奉枕席」。《玉篇.廾部》:「奉,侍也。」《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上.黃香》:「香家貧,內無僕妾,躬執苦勤,盡心奉養。」《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是個頭陀,今請足下略剪去了些頭髮,我輩以師禮事奉,逕到彼處便了。」《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是父親在家患病,我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獸也不如。」

3. 進獻。《廣韻.上聲.腫韻》:「奉,獻也。」《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漢.鄭玄.註:「奉,猶進也;鄭司農云:『羞進也。』」《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嚴光》:「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晉.劉琨〈勸進表〉:「臣等奉表使還,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復沉虜庭。」《三國演義》第三回:「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4. 祭祀。如:「供奉」。《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南粵》:「乃為佗親塚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北史.卷二○.列傳.穆崇》:「道武異之,命崇立祀,子孫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諫造章敬寺書〉:「陛下奉先思孝,興福除禍。」

5. 敬受。如:「奉諭」。《戰國策.燕策二》:「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三國演義》第四回:「若有驅使,即當奉命。」《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法司奉旨提到人犯,用起刑來。」

6. 推崇、擁戴。如:「奉為圭臬」。《左傳.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秦末大亂,東陽人欲奉嬰為主。」

7. 信仰、遵循。如:「信奉」。《左傳.哀公六年》:「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三國演義》第五回:「檄文到日,可速奉行。」《老殘遊記》第九回:「甚則說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滅;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宮。」

8. 在言行動作前所加之敬詞。如:「奉勸」、「奉送啟程」。《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西遊記》第三一回:「若是我們能救,也不敢許遠的來奉請你也。」《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玉翁,本該奉陪,因第七個小妾有病,請醫家宋仁老來看,弟要去同他斟酌,暫且告過。」《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豈敢,要去之先,必然要預先奉告的。」

9. 討好、巴結。如:「奉承」。宋.無名氏〈梅妃傳〉:「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勢。」明.無名氏《白兔記》第八齣:「何幸遇芳叢,向其中,語言倍奉。」《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個直言,並不肯阿諛趨奉。」

10. 官員之薪資。同「俸」。《廣韻.上聲.腫韻》:「奉,祿也。」《漢書.卷八.宣帝紀》:「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

11. 姓。如漢代有奉揮。見《萬姓統譜》。

注音: ㄈ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