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ì |
解釋:
[動] 1.暫時的托身。《文選.曹丕.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佗方?」《聊齋志異.卷三.連瑣》:「何居里,久寄此間?」 2.託付、依附。如:「寄託」。《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傳達言語、書信、心意等。今多指透過郵遞傳送。如:「寄信」、「寄郵包」、「寄語白雲」。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曲:「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副] 1.暫時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臨時委託的。如:「寄存」、「寄賣」。 [形] 非親生關係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kià
|
解釋:
|
|
音讀: | kì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1. 託付、依附。如:「寄託」。《說文解字.宀部》:「寄,託也。」《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國語.齊語》:「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三國吳.韋昭.注:「寄,託也。」 2. 依、附。如:「寄居」、「寄宿」。《國語.周語中》:「國無寄寓,縣無施捨。」《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一五:「右初夏賞牡丹,調寄〈滿江紅〉。」 3. 客居,暫時託身。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太平廣記.卷三四五.孟氏》:「浮生如寄,年少幾何。」《紅樓夢》第一回:「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字作文為生。」 4. 暫時置放。如:「寄賣」。《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了揖,把蕭金鉉的行李寄放在刻字店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亮臣路過天津時,又把我寄存杏農處的行李帶了來。」 5. 寓託、寓意於。《韓非子.安危》「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唐.舒元輿〈悲剡谿古藤文〉:「無涯之損物不直於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唐.李適〈錢塘永昌〉:「因聲寄意三花樹,少室巖前幾過香。」 6. 託人傳達言語、書信、心意等。今多指透過郵遞傳送。如:「寄信」。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宋.胡仔〈七夕〉詩:「人間百巧方無奈,寄語天孫好罷休。」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曲:「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7. 借。《戰國策.東周》:「寡人將寄徑於梁。」 8. 贈與。元.陸友《墨史.卷中.宋》:「何子楚嘗以二萬錢就贍取墨,適非造墨時,因返金,而以斷裂不全者二十笏為寄。」 9. 古代職司東方語之譯官。《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唐.孔穎達.正義:「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寄。」 10. 古代逐人於東方之刑罰。《禮記.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 11. 經拜認而形成之無血緣親屬關係。如:「寄母」、「寄子」。《鏡花緣》:第三一回:「蘭音猛然說道:『寄父,請看上面第六行商字。』」 |
|
注音: | ㄐ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寄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