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尼金斯基,瓦司拉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ijinsky, Vaslav Fomich (l899-1950)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俄國芭蕾舞者和編舞家,他生於基輔,父母為波蘭人,舞蹈世家,因此順理成章地在1889-1907年進聖彼得堡帝國芭蕾舞學校(Ecole Impériale de Ballet du Théâtre Marie)就讀。他沉默寡言而內斂,在舞蹈上的特異天賦,立刻為其師尼可萊.雷加(Nicloai Legat)所發覺。1905年3月1l日,在一場學生表演會上,正式登台獻藝,在《阿希斯和嘉拉忒》(Acis et Galatée)中演出牧神的角色,從此他以其動作輕巧、高雅而著名。1906年,他的老師歐布克夫(Oboukhov)推薦他比預定的時間提早二年受聘於瑪莉劇院舞團,但是尼金斯基拒絕這個特別的安排。直到1908年,他在演過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所編的《阿爾米德小屋》(le Pavillon d´Armide)中的奴隸後,才正式在莫扎特(Mozart)的歌劇《唐璜》(Don Juan)中,擔任第二舞蹈男主角。觀眾非常欣賞他少有的特殊技巧,但是對他的身材、沒什麼表情的臉及藝術家的個性採取保留的態度。在卻革堤(Cecchetti)大師嚴格指導下,尼金斯基不斷的進步,另外馬地樂德.凱欣斯卡雅(Mathilde Kchessinskaya)及塔馬哈.卡莎維娜(Tamara Karsavina)在所編的舞作中,還專為他保留了許多舞步。與狄亞格烈夫(Diaghilev)的相遇是他舞蹈生涯的轉捩點。受教於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造就了他獲得國際認可的基礎。巴黎當時除了裴洛堤(Perrot)外,一個世紀以來一向輕視男性的舞蹈演員,他精湛的跳躍舞步再度提醒觀眾男性舞者的重要性,從這位神秘、傲慢的年青人身上,宛如看到威斯崔(Vestris)的再世。在《埃及艷后、克莉歐帕崔》(Cleopatre)、《阿爾米德小屋》及《宴會》(Le Festin)中的演出已廣受好評,而在《仙女們》(les Sylphides)中演出浪漫詩人一角,更是獲得前所未有的轟動。佛金在1910年間所編的四個舞作是專為了突顯他的特殊才華而作。在《嘉年華會》舞作中,他演活了小丑阿樂昆(Arlequin)一角,在《吉賽兒》(Giselle)舞中他更戲劇化地演活了《阿伯特》(Albert)的角色。漸漸地他變成俄國芭蕾舞界備受矚目的人物,因此在1911年為了一樁服裝事件的意外,而和瑪莉劇院解約,之後狄亞格烈夫立刻聘他為永久團員。從此每個節目都是以他為主,他在《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與卡莎維娜有完美的搭配演出,在《彼得羅虛卡》(Petrouchka)中留下令人難忘的印象。尼金斯基此時達到名譽與事業的最高峰。稍後佛金為他編了《藍色上帝》(Le Dieu Bleu),尼金斯基在狄亞格烈夫的陪同下認識了賈克-達克羅茲(Jaques-Dalcroze),他對此人的韻律理論相當著迷。實際上,狄亞格烈夫在他周遭的人,特別是巴克斯特(Bakst)的幫忙下,對尼金斯基施予文化燻陶,夢想把他塑造成唯他是從的編舞家。因此在他的支持下,尼金斯基把有稜有角,奇異的作品《牧神的午后》(L´après-midi d´un faune),將古代壁畫中、二度平面的希臘神話故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此劇首映時,由於它的獨創性和德布西(Debussy)的音樂完全不協調,引起了輿論喧嘩。佛金對《達芙尼和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演出的失敗極為失望,憤而於演出的隔天離職,他的職位自然由尼金斯基遞補。然而即使在雷昂,巴克斯特及瑪麗.藍貝特(Marie Rambert)的協助下,尼金斯基卻無法獨自承擔這個職務,原因在於他舞編的速度很慢,並且經常和演出者無法達到良好的溝通與協議。1913年他編了兩部不同思想的作品《三個運動員的表演步伐》(Jeux pas de trois spotrif)及《春之祭禮》(Le Sacré du Printemps)引起強烈的爭議。舞者不同意他對向內,繃緊及彎曲動作的觀點,觀眾也跟不上他的思維。在南美巡迴演出期間,他娶了何摩拉,德,布勒史卡(Romola de Pulska)。狄亞格烈夫因此決定和他分道揚鏢。一直在狄亞格烈夫保護下的尼金斯基,突然被丟在一個陌生的世界去應付日常所有的問題,加上他在英國自組的舞團倒閉,使他不知所措。第一次大戰時間,他被拘禁在匈牙利,最後為了參加北美的巡迴演出而被釋放。由於他和狄亞格烈夫不合而要求獨掌藝術領導之職。在他的領導下,舞團很快的就四分五裂了。但狄亞格烈夫還是在1917年對西班牙及南美的巡迴演出施於援手。在諸事不順下,他越來越神經質,甚至淪為神秘主義的犧牲品,罹患被迫害妄想狂的病。1950年結束了他痛苦的晚年。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尼金斯基,瓦司拉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