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揉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ㄡˇㄏㄨㄟˊㄒㄩㄢˊ˙ㄉㄜㄘㄨㄛㄢˋㄖㄨˊ:「ㄖㄡˊㄋㄧㄝ」、「ㄖㄡˊㄇㄧㄢˋ」、「ㄖㄡˊㄧㄢˇㄐㄧㄥ」。
  2. 使ㄕˇㄓˊㄅㄧㄢˋㄨㄢㄖㄨˊ:「ㄐㄧㄠˇㄖㄡˊ」、「ㄖㄡˊㄧˇㄨㄟˊㄌㄨ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óu
解釋:
  1. 用手就某一部位呈旋轉式的推按。
    【例】揉麵、揉眼睛 ◎
  2. 搓弄東西使成團狀。
    【例】把紙揉成一團。
  3. 使彎曲。
    【例】揉木為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óu
解釋:
[動]
1.反覆摩擦、搓動。唐.王建〈照鏡〉詩:「暖手揉雙目,看圖引四肢。」《聊齋志異.卷一○.席方平》:「鬼脫席衣,掬置其上,反覆揉捺之。」
2.搓成團狀。如:「揉麵」、「把紙揉成一團」。
3.使彎曲。《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揉幅必齊,平況必均。」《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鉐者不累月。」
4.安服。《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
[形]
雜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版後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宋.司馬光〈進交趾獻奇獸賦表〉:「眾說紛揉,自非聖人莫能識其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iû/li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溼的布巾擦拭物品。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反覆摩擦、搓動。唐.王建〈照鏡〉詩:「暖手揉雙目,看圖引四肢。」《聊齋志異.卷一○.席方平》:「鬼脫席衣,掬置其上,反覆揉捺之。」

2. 搓成團狀。如:「揉麵」、「把紙揉成一團」。

3. 搔、撓。《西遊記》第七一回:「那妖王燥癢難禁,伸手入懷揣摸揉癢。」《封神演義》第一四回:「只在旁邊抓耳揉腮。」

4. 使彎曲。《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揉輻必齊,平沈必均。」《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鉐者不累月。」

5. 安服。《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宋.葉適〈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昔王文正公宰是邑,民甚愛之,生為奉祠,豈非公能以揉其民於平,而不以刑迫其民於險歟?」

6. 雜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版後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宋.司馬光〈進交趾獻奇獸賦表〉:「眾說紛揉,自非聖人莫能識其真。」

7. 混合、融和。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則見,長而愈騫,涵而揉之,內外完好。」宋.姜夔〈玉梅令.疏疏雪片〉詞:「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

注音: ㄖ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